重新認識亞里士多德,來看看政權和教權的鬥爭

我們都知道亞里士多德,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他在西方歷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人,而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其實發生在1000多年後的中世紀。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亞里士多德突然變得重要起來了呢?亞里士多德在西方文明演化的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重新認識亞里士多德,來看看政權和教權的鬥爭

教皇革命,它的直接後果就是教皇擊敗了皇帝,取得了比皇帝更崇高的地位,而且,教會作為一個金字塔式的政治建制,迅速建立起來,成為各國爭相模仿的物件。

在教皇英諾森三世的手裡,教會權勢達到了頂峰。世俗政權一個個俯首帖耳,教會會不會從此一統江湖?

中世紀會沿著教權越來越強大,最終吞併一切權力的路子走下去嗎?

真沒有。反抗性的因素比人們想象的來得還快。這個關鍵的因素就是亞里士多德重回西方。

今天分享一下亞里士多德革命,正是這次革命扭轉了教權和政權的力量對比。

亞里士多德革命,實際就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經過1000多年,又重新回到了西方人的視野裡。亞里士多德之所以會重新迴歸,就是因為政權在跟教權的鬥爭中,落敗了。而政權會輸給教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文化。

所以,這個時候,請出古希臘先哲就很有必要了。

政權和教權的力量對比

我們先對比下政權和教權的力量,你大概就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場革命了。

想想教權手中的利器,廢黜皇帝、革除教籍、解除忠誠,如果你不是基督徒,這些權力對你都不起作用,可如果你是,它們就是讓你比死還難受的權力。皇帝心裡大可以大逆不道地默唸我就不信,可問題是諸侯和臣民都信啊。

基督教花了幾百年改造了西方的靈魂,當教皇能夠把這種信仰的力量運用到政治鬥爭的時候,它當然是威力無窮的。所以,在這個盤面之下,政權是鬥不過教權的。

那從這個盤面當中,政權能夠反思一下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在哪裡嗎?有辦法彌補弱點嗎?優勢很直接,就是有兵,但沒大用。而且我在上一講已經跟你提過了,在立法和司法體系的建設問題上,世俗政權也落後於教會。

政權一方的弱點很明顯,就是沒文化嘛。沒文化這個事情怎麼說?從硬實力上來看,政治制度要建立、政治管理要有效,必須有文化,最基本的一個要求是官員總得識字吧?

更重要的是靈魂深處的問題。如果教皇說我比你皇帝離上帝更近,他老人家授權給你當皇帝或者取消授權都是經過我,你有辦法反駁嗎?那你當不當得上,當上了什麼時候下來,不都是他說了算嗎?合法性來源很重要。這時候你就能深切地體會到一個硬邦邦的真理:沒文化真可怕。

這樣問題就清楚了,政權輸給教權是因為沒文化,沒文化就趕緊補唄。可問題又來了,文化都掌握在教會手裡呢,教士們才識文斷字。

這時候你就能明白亞里士多德重回西方的重大意義了,它首先打破了基督教對文化的壟斷。之後的事情你就明白了,世俗政權一定會拼命利用新知識、新思路、新文化,而教權對政權的優勢也就逐漸喪失了,一旦軟體跟上,軟硬體匹配,政權就真的有實力和教權全面對抗了。

所以,從文明的興衰沉浮來看,“知識就是力量”絕對不是一句戲言,絕對不是有知識的人拿來騙人的鬼話。知識能不能改變你的命運我不知道,但知識經常改變一個文明的命運。

亞里士多德如何重回西方

好,說清楚了為什麼非要把亞里士多德請回來。我再帶你看看亞里士多德是怎麼回來的。

中世紀前500年政治混亂、經濟蕭條、文化湮滅,西方人都不認識亞里士多德了。不過公元1000年左右,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觸底反彈了,外來的侵襲逐漸停止,秩序逐步建立,經濟逐漸恢復,文化自然也就逐漸復興。

文化上觸底反彈的標誌,就是亞里士多德革命。

重新認識亞里士多德,來看看政權和教權的鬥爭

所謂亞里士多德革命並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知識和文化的革命,西方又重新認識亞里士多德了。亞里士多德革命的過程很曲折、很複雜,有三個要點:第一,它的主要工作是翻譯;第二,它的結果是全面而深刻的;第三,它有自己的組織。

先看翻譯。

西方自己不知道亞里士多德了,著作找不到了,突破口是從西班牙開啟的,因為那裡長期被穆斯林佔據,而穆斯林是研究亞里士多德的,他們不僅有著作,而且有很偉大的研究者。於是,西方人先是把亞里士多德著作從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到一定程度才覺得阿拉伯本子不完全可靠,才去找希臘文原著來翻譯。

這個翻譯運動持續了近200年。到了13世紀,亞里士多德幾乎所有著作的拉丁文譯本都有了。從翻譯這個事情來看,西方中世紀文明的演變,很大程度上受惠於伊斯蘭文明,在公元800年之後的幾百年當中,西方人還在在苦苦掙扎,伊斯蘭卻擁有全世界幾乎最燦爛的文明。

所以,一個文明有多輝煌都別太自鳴得意,因為文明之間的競賽不是百米衝刺,而是漫長的馬拉松,誰領先一段都是有可能的。

再來看看結果。西方人重新讀亞里士多德的書,幾乎是見到了一個新世界,哲學、邏輯學、天文學、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等等,亞里士多德著作可是百科全書啊。而且這麼全面、這麼深刻的學問居然和奧古斯丁的訓導講的不一樣。

於是,你會發現,亞里士多德革命之所以叫革命,是因為它意味著一個完整的世界對基督教世界形成全面的衝擊,而且來勢洶洶,排山倒海。不一定是毀三觀吧,但受刺激是肯定的。

而且,受刺激的不是普通人,全部是文化精英,高階人力資源首先被深深地捲入了兩個世界的對決當中。這就是西方中世紀的第二次文藝復興,歷史上叫做12世紀文藝復興。

它是由亞里士多德迴歸引導的文化復興,在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希臘大師的引領下,幾乎所有學問都迅速飽滿起來。正是第二次文藝復興,為光輝燦爛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打好了基礎。

其實這兩個文藝復興離得很近很近,幾乎沒有間斷。12世紀文藝復興大神,神學家阿奎那是在1265年去世的,就在同一年,義大利文藝復興大神但丁出生了。

亞里士多德革命的政治後果

亞里士多德革命的政治後果很嚴重:基督教信仰和神學受到了全面的衝擊和挑戰。所以教會的反應是禁絕亞里士多德,不許再念了。沒想到吧,作為西方文明標誌性人物的亞里士多德,居然被自己的後人禁了!

還有組織,關鍵是組織。沒有好組織,再好的說法也留不下來,就更別提成就什麼大業了。那亞里士多德的組織是什麼?其實這種組織你再熟悉不過了,就是大學。

大學這種組織西方人發明的,就是在中世紀發明的,就是皇帝為了改變文化劣勢故意扶助的。作為文明之光的大學,其實也離不開政治。我來跟你說說怎麼回事。

第一所大學是博洛尼亞大學,它的強項是法學。它的起源是,羅馬法學家伊爾內留斯在博洛尼亞這個交通要道上賣學為生,聚集了大批的顧客。

皇帝一看,好啊,你們講的這一套對我擺脫教皇控制非常有幫助,於是在1154年給博洛尼亞大學頒發了特許狀,承認大學是一個法人,擁有各種權利,而且是特權。比如它有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地盤、有買賣地產和其它物資的權利、其中的教授和學生受到特殊的人身保護,等等。

皇帝開始行動了,教會有什麼反應。教會當然不會坐等大學變成反抗自己的堡壘,所以很快就插手控制了大學。大概西方最早的大學都被教會一網打盡,比如巴黎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那大學後來怎麼還會成為捍衛和發展亞里士多德學問的組織呢?理由很簡單,真理的魅力是擋不住的。

這裡面可以把當時的文化精英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援亞里士多德的教授和學生們,他們確實覺得亞里士多德講的真對,教會禁了我們就悄悄躲著看。但作為基督徒,他們仍然很焦慮,於是他們給自己制定的任務就是跟教會講清楚,其實亞里士多德學說跟基督教信仰不矛盾。你看,神學是追求一致性的科學,這次更艱鉅的任務來了,這些文化人想用神學相容亞里士多德的學說。

那另外一派當然是支援教會禁絕亞里士多德的,就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學問都是異端邪說,不過,你要禁絕亞里士多德,也得跟人講道理啊,因為你是秀才不是兵啊。怎麼辦,當然要了解自己的敵人,於是他們也深入研究亞里士多德。就這樣,無論贊成還是反對,大學裡全都在研究亞里士多德,力量越來越大。

堵,看來是堵不住了。怎麼辦?趕緊把亞里士多德收編啊!這個工作相當於把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融為一體,這怎麼可能?

事實證明是可能的,當時著名的神學家阿奎那就完成了這個工作。

總結一下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政權長期鬥不過教權是因為沒文化,亞里士多德重回西方打破了教會對文化的壟斷,這也意味著教權和政權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的可能性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