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講陝西故事,請關注頭條號“睜眼看西安”

魚包頭也寫作“魚鮑頭”,是長安城南一個村子。第一次聽說這個村子,源於數年前文友的一個電話。文友說,有朋自遠方來,攜友同遊蛤蟆灘,拜祭柳青先生。事畢閒轉,過小江村,穿瓜州村、到何家營、一直轉到常寧宮。好友問起:“剛才那個小江村是不是原來溝下面有一條江?”。文友不知,電話問我,我也一頭霧水,言到:“不甚清楚,潏河歷史上好像沒有叫過‘江’的記載,參考瓜州村,小江村在潏河邊,當時水網發達,稻田漁塘,勝似江南,故取名江村。清初因區別幹北側稻地江村改名小江村。”突然冷不丁問我一句:“那魚包頭這裡是不是古代是一個打漁的碼頭”。我頓時蒙圈了,這是我第一次聽“魚包頭”這個村。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在長安大道未通以前,對遠地方人說“魚包頭”知道的不多,要是說起“常寧宮那一塊”,許多人頓時豁然開朗。2012年底到常寧宮參加業務培訓,晚上特意跑出了找魚包頭村,一探究竟。當時也不認識路,下坡順著滈河走,看見個村子鑽進去,弄了半天是高家灣。問了村中的鄉黨,才知道原來把路跑反了。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魚包頭村在常寧宮的西北,緊挨常寧宮,常寧宮早先就是魚包頭村的地。現在找起來太方便了,出韋曲走長安大道,面南山而行,到常寧宮觀景臺,右手邊就是魚包頭。常寧宮號稱“蔣介石西北行宮”,傳說隋朝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竇氏前往此地三官廟上香,不幸遇匪劫駕。一行人棄車逃命,鑽進高崖之下有一小洞。危急時刻秦瓊敬德飛馬趕到,竇夫人化險為夷。為感神力相助,太宗李世民謹遵母命下旨在此建造寺廟,命名常寧宮。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1938年西北王胡宗南坐鎮西北,大本營在西安。為了培養嫡系力量,胡宗南將張學良在王曲城隍廟創辦了王曲軍官訓練團改成黃埔軍校第七分校,學校旁邊的絕龍嶺是商周大戰聞太師魂斷之處,張學良當時改成青龍嶺,胡宗南直接改成興隆嶺,嶺上的張學良公館也改成了胡公館。由於蔣-介石經常到西安視察,胡宗南特萌發為蔣校長修建行宮的想法,1940——1943年胡宗南用3年時間將常寧宮改造完畢,成為蔣-介石西北行宮。蔣-介石曾多次攜宋美齡來此居住,常寧宮裡面有一棟粉紅小樓,是蔣介石的二公子蔣緯國與西北紡織實業家石鳳祥之女石靜宜結婚的婚房。所以魚包頭村老人見過蔣-介石的不少,都說只要塬上一發電,就知道蔣委員長要來了。解放後常寧宮成了西北高幹療養院,現在已經對外經營。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魚包頭村位於長安城南3公里處的神禾原上。村子有5個村民小組,2000來村民。關於神禾原,是西安五大名塬之一,來歷頗為傳奇,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教稼百穀,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塬。《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塬。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歷代以來人們以神禾塬而名,呈東南—西北走向。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魚包頭村隸屬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管轄。王曲鎮為長安縣八大鎮之一,南依終南山,北傍神禾塬,滈河穿流山塬之間。“曲”在古代是個地名。唐朝長安城內四楞四正,稱之為“坊”。長安城外街巷大都彎曲狹窄,所以謂之“曲”。歷史記載長安有五個“曲”,分別是韋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除了“宣曲”以外,其它四個區都在。三國吳太史韋昭的《漢書音義》上記載:“宣曲,宮名,在昆明池西。”依次記載應該在長安區灃河西岸馬王鎮一代。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五曲圖】

長安人習慣把城南樊十字以南的地方叫樊川。實則王曲這一塊地方不叫樊川,而叫““御宿川”。隋唐帝都之南,有兩大名川:一曰樊川,一曰御宿川。樊川之名一直沿用,家喻戶曉。御宿川之名,久不使用,幾乎無人知曉。本川百姓不知,文人學士也有將之與樊川混為一談者。如古籍多記載:御宿:即御宿川,又稱樊川。實則,根本不是一回事。

樊川是西安城南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的一片平川。漢高祖劉邦曾將這條川道封為武將樊噲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西北起於韋曲鎮塔坡,東南止於終南山北麓王莽鄉江村,是一處長約15公里的平川,系縱貫其間的潏河長期沖刷、下切、淤積而成的一道沖積平原。

御宿川屬於上林苑的一個部分。為終南山和神禾原之間的一片平川。因漢武帝在滈水岸畔築王宮別館,禁御不得使人往來。漢武帝常夜間微服出獵,夜宿王宮,後來名此川為御宿川。這條川道上起石砭峪口,下至聶家河與李杜村,系由發源於石砭峪內的滈河沖積而成的一道沖積平原。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可見樊川和御宿川是地處神禾塬兩側相鄰的兩條不同的川道。御宿川的位置《三秦記》曰:“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名子午,一名樊川,一名御宿”。這就是說:“樊川”與“御宿”是兩條川道,總體位置都在長安正南。顏師古注:“御宿在樊川西也”是完全一致的。王曲此處為漢武帝御宿宮修築的一個水渠,因而稱為王渠。”《漢書·哀帝本紀 》所記“王渠,宮渠也,今之御宿溝。”後來王渠轉音為“王曲”,到宋代有些古籍依然記載為“王渠”。這就是王曲的來歷。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關於魚包頭村的來歷也和這御宿川有關係。話說秦漢上林苑荒廢后,隋唐時期本村先民在御宿川此地修堡寨居住,給堡子起名“御堡子”,也就是“御宿川的堡子”的意思。御堡子分東西兩個堡子,一個稱東頭,一個稱西頭。明朝時期改名為“毓寶頭”,民國時期,為了便於書寫,將“毓寶頭”簡化為“魚鮑頭”。

東西兩個堡子中間有一條大溝,古時有呂姓人曾在溝邊修了一條便民路,人稱此溝為“呂家溝”,溝下面有一排土窯,所以溝底又稱“八面窯”。這個大溝成南北向。都知道從唐朝起,長安城就以朱雀大街為界分為長安縣和萬年縣。開啟了長安城一府二治的先河。到了清朝當初的萬年縣早變成了咸寧縣,而這條大溝就是長安縣和咸寧縣的界線。溝東的東堡子歸咸寧縣管轄,溝西的西堡子歸長安縣管轄。正因如此,東堡子在歸皇甫村時候,被稱為“半家子”。民國初年,咸寧縣併入長安縣,這才成了完完整整一個村。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長安縣有18廒,黃良廒 下有“魚包頭村”。但是到了清末《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廒,南鄉設定三廒,其中就有黃良廒。黃良廒全廒在滈水流域。神禾原東自咸寧縣界進入,北自幸駕坡至魯家灣南,自魚包頭至魏家河西入郭杜廒。滈水即交河水,自石鱉峪流出,入咸寧界,至魚包頭複流入,西流經賈裡村南,子午峪水自南來注之;又西經郭杜廒香積寺西南,與潏水相會,又西流經史張村西,泉子頭水自東南來注之;又西經王旗寨,流入乾河、五樓兩廒間。黃良廒在縣南40裡,有黃良鎮,全廒有1892戶,人口9015人,分8保障,統43四十三村,廒在黃良鎮。關於本村記載寥寥數字:“魚包頭,原名韋堡頭”。說起這“魚包頭,原名韋堡頭”,應該和本地的一種土語有關係。“韋”字本地人念“yu”,比如韋兆村本地人就唸“yu zhao”,所以在口語裡面“韋堡頭”音譯也是”yu bao tou“。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天子駕六】

魚包頭村東以王姓人居多,稱王堡子,為本村老姓。村西以姬姓、恆姓居多,也是本地老姓。村北原有“瓜婆廟”相傳祭拜的是秦始皇的奶奶夏太后。魚包頭村北西安財經學院建設中發現天子駕六先秦大墓,人稱“神禾塬一號大墓”。天子駕六為帝王陵,《史記》載:“先秦貴族的墓地大多在秦東陵一代(臨潼驪山北麓油王村),唯獨夏太后死後葬於杜東”,看來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另有人說此墓恐為東周赧王墓、秦王子嬰墓、到底所葬何人,這就是考古隊研究的事了。村西與賈裡村結合的地方原先還有個隋朝的老君庵,解放後被拆了。

2011年政府透過《常寧新城總體規劃》,魚包頭就在長寧新區規劃內,現在已經開始城改拆遷了,高塬碧濤依然在,千年古村將作古。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魚包頭!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建立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