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87:對於傷害過你的人,應該怎樣對待?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87:對於傷害過你的人,應該怎樣對待?

孔子要結束漂泊的日子了,當初離開家鄉魯國、拋家棄子也是逼不得已,是那些怨恨嫉妒自己的人逼迫自己走上了周遊列國之路。

此番回去,心中有很多感慨和不安。仇人還在,利益紛爭沒有停歇,如何才能各自相安無事呢?

自己決心已下,不再踏足仕途、一心做教育,會不會還要遭受嫉恨與排擠迫害呢?孔子對於自己有數,對於別人還是拿不準的,畢竟人心叵測呀!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繼位,先後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

這兩個人算曆史名人了,名在他們的是非和氣節,名在讓賢和淡泊名利。因為不認同武王的暴虐,而不食周朝之糧,生生餓死在首陽山上。當初放下王權富貴,淨身離開家,有點兒禪宗的意思。

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讚美兩人的人,稱讚他們的修養和氣節,放在今天,也是很難做到的。

孔子說,這兩個人值得欽佩的地方不僅僅是氣節,還有胸襟和格局。他們不計前嫌,對自己不好的人從不怨恨,所以內心平靜而坦蕩,知道這一生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這一句,其實是用伯夷叔齊兩人的典故,來表明自己這次回國的心裡準備和具體想法。

過去,那些迫害我的人、那些陳年往事,就一筆勾銷了吧。過去的就過去了,翻篇吧。我不會再去計較,也不會把一絲一毫的時間精力用在怨恨和抱負上。太多後生需要教導和幫助,時間不多了,要做的事太多。

孔子此時,生出了從未有過的使命感。如果說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志向是想看到一個仁治的國家,那麼此後他更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傳承千秋萬代、流芳百世。

目標變了,格局就變了。他要為自己的思想 培養更多優秀的種子,讓他們在日後開花結果。

那麼孔子對於仇恨到底是怎麼看的呢?別人對不起他,他是不在乎不反擊,甚至去感化敵手、以德報怨嗎?

還不是的,以德報怨是老子的思想,孔子還沒有達到以德報怨的高度。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微生高是個人名,姓微生,名高,傳說是個特別正直、耿直的人,是個從來沒有花花腸子、不動心思的人。

孔子卻不認同人家對微生高的評價,為什麼呢?孰謂微生高直?誰說他微生高簡單直接?醯,是醋。“或乞醯焉”,有人跟他要一杯醋,“乞諸其鄰而與之”,他自己家沒有醋,就跑到鄰居家要來給人家,這算不繞彎彎的人嗎?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句話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微生高這麼做是對還是錯?如果有人跟你借錢,你沒有,會不會從別人那裡借來再借出去呢?

如果做了,就是義氣;如果沒有做,就是直。孔子並不是說不該講義氣去幫助別人,只是藉此事來說人們對於直的誤解。

為什麼要說微生高的典故呢?其實也是隱喻,表明自己此次回國雖然可以既往不咎,但是非曲直還是要講的。

義和直是兩回事,一個人講了義,未必就直。義是義,直是直,不能混為一談。

這次回國,我內心沒有掛礙,不會去計較過往的恩怨,但好人壞人、好事壞事還是分得清的。只不過,我們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好自為之。

可見孔子並不主張老子那樣可以以德報怨、犧牲自我,而是以直報怨、愛憎分明。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 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說:那些依靠甜言蜜語、虛情假意博得認同的人,左丘明討厭我也討厭;那些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怨恨,表面上還與仇人往來交好的人,左丘明討厭我也討厭。

這句話進一步解釋了孔子的是非觀,是真的直,就是以直報怨、表裡如一。喜歡的就是喜歡,心裡喜歡錶面也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心裡不喜歡錶面也不喜歡,絕不虛情假意。

帶著面具做人,這和道家包容一切、喜好萬物的境界是不同的。孔子要回國做教育事業了,回去之前把這些事情說清楚。

我不喜歡做的事沒有人能勉強我做,我絕不會為功名利益去做違心的事兒。我不喜歡的人也不要來打擾我,我絕對不會陪著笑臉浪費時間去應酬你,不管你是什麼權貴。

這兩節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知識分子的自命不凡、氣質清高的文化基礎。直到今天,學者型的人依舊如此,他們寧願過著清貧的日子,也不願意介入權貴、銅臭之事,過著超凡脫俗的日子。

孔子是中國教育家的鼻祖了,這個清高的基因就來自於他。不委屈,不將就,自己認定了主意和方向,就有了喜歡的人和事,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埋頭苦幹、心無旁騖。

怨可以不念不糾但還是放不下,只不過不再去理會,不再分心去應對了。從此涇渭分明,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也是孔子的氣節。

你會怎麼面對怨恨的人、傷過你的人呢?可以對照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