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遼西北地區大果榆的生態應用

關於遼西北地區大果榆的生態應用

1 陽性樹種的應用

遼西北地區擁有大範圍宜林地,特別是山地陽坡,土層厚度中層在 10 cm 左右,林分質量低下,可引進栽植大果榆,人工促進植被群落天然更新,改善植被種群結構,提高種群數量,增大群落鬱閉度,實現荒山綠化。

關於遼西北地區大果榆的生態應用

經實踐,使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技術措施,引進栽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鄉土樹種,如大果榆、槲樹(Quercusdentata)等,可達到投入最少、生態效益最大的效果。造林前一年雨季前進行穴狀整地,規格為2250~3000 穴 /hm2,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林地喬灌木。春季植苗造林,植苗後澆足水並覆膜,結合自然降雨,每年補水 2~3 次,連續補水 2~3 年,苗木成活後,幾年即可逐漸形成以新植苗木為優勢種的灌叢或小喬木,綠化效果顯著。

2 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

遼西北地區的荒山陽坡屬低山丘陵地帶,立地條件差,年降雨量低,並且主要集中在雨季,光照充足,蒸發量大。從遼西北天然林看,陽坡的樹種較少,除大果榆外,其他如天然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 山 杏(Armeniacasibirica)林、荊條(Vitex negundo)灌叢等,林分總面積不大、生態功能不強;而在陰坡,能適應生長的喬灌木有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等幾十種,因此,這些可在陽坡形成優勢種群落的樹種所發揮出的生態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關於遼西北地區大果榆的生態應用

這些群落形成後,逐漸適應自然演替的規律,植被與環境互相促進,相得益張。林分形成後,植被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效益增加,林下植被枯落物增加,改善原有土壤結構,使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多,更適宜喬灌木及林下草本的生長,使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功能增強,林分群落植被生長與小地域生態環境逐漸形成良性互動,促進植被群落實現正向演替。

3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遼西北地區自然環境先天不足,陽坡的喬灌木自然分佈樹種相對單一,灌木及林下草本種群數量少,生態系統脆弱,單位面積內生物量較低。

關於遼西北地區大果榆的生態應用

大果榆新植後,逐漸形成群落優勢種,林下也形成了適應弱陽性灌木及草本生長的小空間,促進了植物多樣性保護和退化宜林地的修復;修復後的林內環境還能為一些草食動物、肉食動物等的生長棲息創造條件,大果榆栽植對豐富生物多樣性具有積極作用。

4 園林特性的應用大果榆枝幹、葉形、果實奇特,具有獨特的美感,加之其對生長環境適應性強,在光照充足地塊可作為遼西北廣大地區特殊立地條件下的園林樹種,在苗圃地培育園林苗木,可改善原有種植結構,提高育苗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