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二十四節氣大暑雅集探秘“甲骨文”

7月23日恰逢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大暑,宋代文人張耒的一首《和晁應之大暑書事》“蓬門久閉謝來車,畏暑尤便小閣虛。青引嫩苔留鳥篆,綠垂殘葉帶蟲書。”講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消暑良方——讀“鳥篆”“蟲書”。昨天下午,作為上海創新型公共文化品牌活動的 “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長寧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大暑雅集,引導參與者在大暑之際,如古人閉門讀書,賞析古老神秘的甲骨文。

長寧二十四節氣大暑雅集探秘“甲骨文”

圖說: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

大暑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長寧二十四節氣之大暑雅集此次以《大暑書事:探秘甲骨文》為主題,分為“節氣之美”人文講座和“匠心之韻”藝術體驗兩大板塊。“節氣之美”人文講座,由從事甲骨文研究和漢字產品開發10餘年、專注於漢字啟蒙教育的“小象漢字”創始人劉良鵬主講。劉良鵬專注於漢字啟蒙教育,思考如何用甲骨文的方式來教孩子識字。

長寧二十四節氣大暑雅集探秘“甲骨文”

圖說: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

“武士‘夏’——他來了!”在節氣講座現場,劉良鵬詳細解讀甲骨文中的“夏”和“暑”。甲骨文中的“夏”,是由“頁”字新增“手和武器”而組成的。而甲骨文“頁”則是一個頭連著身體的側影。“暑”字拆開看為“日+者”。甲骨文表示為上邊架起木柴,下邊從火。又有烈烈驕陽,又有熊熊火焰,“暑”字之熱令人一目瞭然。“這樣炎熱的夏日酷暑,是不是就像一個手拿武器的武士,氣勢洶洶地呼嘯而來?他給整個大地帶來熱量,給農作物帶來充分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由於這個武士很高大、威猛,‘夏’字就有了‘大’和‘強盛’的含義。”劉良鵬說,一旦認識甲骨文,就可以從漢字的源頭去追述廿四節氣與中華文明淵源流深的聯絡,更能讀懂漢字中的節氣知識。

長寧二十四節氣大暑雅集探秘“甲骨文”

圖說: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

大暑雅集外場的“匠心之韻”互動體驗版塊,由90後青年版畫家王盈帶領製作“甲骨文”團扇和“荷花”團扇。王盈特別為大暑雅集創作了主題插畫——兩位漢服少女,捋起長袖露出藕般的手臂,在婷婷的荷花間鬧水嬉戲。參觀者在版畫師傳授之下,在精巧的扇面上拓印出甲骨文,讓觀眾把甲骨文帶回家。

“舌尖”上的大暑,無疑最具人氣。只見工作人員現場以烏梅、生山楂、陳皮、洛神花、桑葚、甘草熬煮“古方”酸梅湯,蒸騰的熱氣混合著酸酸甜甜的香氣,飄曳數米開外。

長寧二十四節氣大暑雅集探秘“甲骨文”

圖說: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

“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由上海長寧區文化局建立並主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平閣文化藝術承辦,是一檔聚焦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深度發掘江南文化為核心、旨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創新型公共文化活動,帶領公眾打通“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全方位體驗節氣之美,探尋江南文化的靈秀意境。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賞味、讀書、制扇……這一席“小而美”的二十四節氣雅集,令人們沉醉於傳統文化中渾然忘卻酷暑。(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