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文章作者:琢磨君

鬼谷子說:“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孔子則說:“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不知道分辨別人的言語,便不能瞭解別人。由此可見,我們要想知曉他人,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透過言語來識人。

如何做到準確知道他人言語中包含的意思,再全面識別一個人呢?曾國藩在《挺經-勤敬篇》說:

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後,

我們應當以首先提高自己的識見和能力,然後再去考察別人的言論。

一方面,我們要多閱人,多總結心得體會;另一方面,我們要多學習老祖宗留下的識人術口訣,然後學以致用,事半功倍。老祖宗的以下3句識人術口訣,教你透過“言語”,來識別出3種虛假之人。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01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生活中,無事獻殷勤的人,非奸即盜;那些熱心腸告訴你某些秘密的人,往往是別有用心。他們或是挑撥你與他人的關係,或是想讓你和他們一起在背後說人壞話,這種人喜歡嚼舌頭根子,自身就是個“是非之源”。

正如老梁所說:你身邊要是有哪個女人,一天也沒有個正經事,整天張家長李家短,扯老婆舌,經常隨隨便便就上人家,好傳個閒話、串個事的。這樣的女人,你離她要遠點,尤其是你身邊有這樣的閨蜜,你記住那句老話是永久的真理——“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

喜歡經常評頭論足,說他人是非,這種人本身就不靠譜。真正靠譜的人是孔子眼中的“訥於言而敏於行”,是老子眼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以說,我們可以透過一個人是否喜歡說閒話,是否喜歡評論他人,判斷其是虛偽還是踏實!

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02

巧言令色,鮮仁矣

這句識人術口訣出自於孔子的之口,意思是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的人,仁心往往很少。大儒朱熹也強調:學者要以“巧言令色”為戒,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不要溜鬚拍馬。

聰明人,人前很會做人的,但背後總有算計。老實巴交的人,人前不會做人、不會來事,才是正直。

所以我們在看人的時候,不要因為對方能說會道、巧言令色,就忽略其在品德上面的虧損;也不要因為對方顯得木訥,沉默寡言,就看低對方,因為這種人往往最可靠。

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孟子曰:“聽他的言談,觀察他的眼神,人們怎麼來隱藏呢?”我們聽一個人的言語,不要拘泥於形式內容,而是要學會聽氣:若是對方有浮躁巧言之氣,則要多留個心眼;若是對方心平氣和,言語樸實無華,則可以相信。

正如《易經》所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一個人越是話多,還急躁,花言巧語,則說明越是虛情假意。晚清名臣曾國藩選拔人才也是根據這一點,他說:“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

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03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這句識人術口訣是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中的第一句話,意思是說:真實可信的話,往往聽起來不好聽;好聽的話,往往不夠誠信。這和心理學上面的一個現象一致:一個人越是缺乏上面,越喜歡錶現什麼,都是人們虛偽掩飾的表現。

生活中,我們遇到那些說話信誓旦旦的人,其實他們往往最不可靠,不守誠信。說大話誰都會,但是要兌現諾言就很難了,所以老子還說:“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

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某人爽快答應我們某事,一口一個“覺得沒有問題”、“放心,這事包在我身上”,這樣的人往往最讓人不放心。就如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廚子李大嘴一樣,每次他人遇到事情,他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湊上去說上一句“放心,這事包在哥身上”,但是真到要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就退縮,習慣性失信於人。

反倒是,那些平日裡話不多,不輕易許諾於人的人,謙虛低調,但關鍵時刻更加靠得住。比如《史記》中記載:周勃是言語樸,老實憨厚,大老粗一個。但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果不其然,周勃誓死保衛劉姓江山,聯合陳平奪取呂祿軍權,擁立漢文帝即位,彰顯了他忠心耿耿的一面。

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

結語:

曾國藩說:

知人必慎於聽言

,我們要想知人就必須慎重聽取他人的言論,不偏不倚,不帶任何情緒和有色眼鏡去看人。我們喜愛一個人,還要能知曉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還要可以看見他的長處,這樣才能全面考察一個人。

老祖宗的3句識人術口訣——“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巧言令色,鮮仁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教我們透過“言語”,來識別出3種虛假之人。口者心之門戶,喜歡說這三種話的人,往往虛情假意。大家覺得老祖宗的話對嗎?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