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戰”的談判境地 | 談判的向死而生

千萬別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戰”的談判境地 | 談判的向死而生

千萬別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戰”的談判境地 | 談判的向死而生 第四篇

這是

桔梗

在“

談判思維

”的第

411

篇推文。

全文共

1934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千萬別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戰”的談判境地 | 談判的向死而生

1

引言

1998年7月26日,電信巨頭AT&T公司,宣佈與另一家電信巨頭,英國電信公司(BT),建立國際夥伴關係。

這兩家電信公司都急於尋求國際合作方,來為自己的跨國客戶提供完整的電信服務。

1999年,兩家公司決定各自出資50%,組建合資公司,名叫“Concert”。

這個名字的寓意是,讓雙方都有一個合作的“國際舞臺”來展示和放大自己的能力。

從這個願景可以看出,雙方都對這個投資十分看重,也都希望這家新的“Concert”公司能大放異彩。

所以,在協議談判期間,雙方都希望透過合資協議的條款來加強雙方的合作力度。

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

背水一戰!

啥意思?

就是說,這個合作協議裡沒有任何“退出條款”!

甚至連常規的“仲裁條款”都被拿走了!

這意味著,一旦協議簽署,兩方把所有的後路都斷掉了,誰也不能逃,只能並肩前行!

AT&T和BT都相信,只有用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兩家公司毫無保留,全力以赴地去打造一個完美的“Concert”公司!

2

背水一戰

我們依然在“

談判的向死而生

”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來自哈佛商學院的“

三維談判系統

”。

我們已經聊了很多關於談判中加強BATNA(備用方案)的重要性。

一個強大的BATNA,構成了你談判中的“成交平衡點”;

“成交平衡點”越高,越讓你有信心可以拒絕成交、離席而去,看上去這是談判“向死”的趨勢;

但只有這樣,你的談判力才能更強,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才會拿到更好的談判協議;

這就是談判的向死而生。

這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我想聊一個反例,那就是“背水一戰”。

聽上去,這很像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但它卻和我們所說的“談判的向死而生”背道而馳。

“背水一戰”這個詞的來自一個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在與趙國交戰時,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

當趙國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士兵毫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

後人用這個故事來形容絕境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有些談判者會依據這個詞,聯想到“向死而生”的談判思維中,認為,

如果“背水一戰”能給我們帶來力量,為什麼不試試

看索性

降低我們的“成交平衡點”,甚至放棄“備用方案”呢?

當我們真的這麼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能允許自己的談判失敗,因為你沒有任何備用方案;

這意味著,對方開出的任何條件都比你現在的條件要好;

對你來說,不管協議條件怎樣,只要能夠成交就行!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境地。

這個“背水一戰”的想法用切斷退路,來妄圖“激勵”我們的“戰鬥力”;

在沒有對雙方實力進行理性判斷的條件下,這麼做如同自殺。

你不禁會反問我,韓信不是打敗了趙國嗎?

那你一定沒有看全這個故事。

實際上,真正起到戰局關鍵的是,在趙軍圍堵“背水一戰”的那一萬士兵的時候,另外兩千潛伏的漢軍士兵乘虛攻入趙營,前後夾擊,致使趙軍大敗。

要知道“背水列陣”,其實才是兵家大忌。

3

悽慘的結局

讓我們回到文首的故事中,AT&T和BT兩家電信巨頭在談判時,同樣用了“背水一戰”的談判思維。

他們成功了嗎?

在協議簽署後的三年裡,這家新公司每季度虧損1。5億美元;

AT&T和BT都開始萌生退意,但因為之前的協議里根本沒有“退出條款”,現在就是雙方都想退出,也退不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家產到底該怎麼分?

合資公司“Concert”已經把兩方緊緊捆綁在一起,

它不僅覆蓋了兩家公司在全球範圍裡的230家子公司;

還涉及47000英里的光纖網路鋪設投入;

還要算上10億美元的新技術研發投入成本;

還有在總部一起上班的400名高階白領。

這些帳怎麼算?

合資公司上上下下的氣氛裡,瀰漫著“合作失敗”的味道;

沒有人想著該怎麼改變,而都是把眼睛盯著手頭上的這些資產,到底該歸誰……

2001年10月,AT&T決定止損,花費35億美元解散這一公司。

2002年4月,AT&T和BT正式宣佈,雙方的合作失敗。

我不得不承認,因某些特定的戰術需要,人們會“兵行險棋”,比如“背水一戰”。

但在談判思維裡,我絕對不會給你這個建議。

一場談判的背後,並不是雙方意志力的角逐,而是“成交平衡點”的較量。

4

小結

至此,“

談判的向死而生

”系列要告一段落了。

這個系列的核心,是我反覆強調的“成交平衡點”。

為什麼我們這麼不在乎“成交平衡點”的博弈呢?

因為有時候雙方的“成交平衡點”差距實在太大,就好比大象從螞蟻身上踩過,你完全沒法透過改變“成交平衡點”來改變局勢。

比如,

在“完美市場”的條件下,好比大超市櫃檯上的產品,買家足夠多,超市不會因為你不滿意這個價格,而產生任何跟你談價格的可能。

此時,你和超市的“成交平衡點”差距非常大,你幾乎無法改變什麼。

但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量談判不屬於這一類情形。

作為採購員,你和你的供應商之間,“成交平衡點”並不存在這麼大的差距。

任何一方都不具有“碾壓式”的定價能力,那麼此時雙方的談判力,就取決於你們誰能把自己的“成交平衡點”構建的更高。

“成交平衡點”越高的一方,越不在乎這個交易的“死”,也就越能獲得談判的“生”。

別忘了,這就是“談判的向死而生”。

-

我們需要直面談判的“死”

。”

-

這裡是“

談判思維

”!

“談判的向死而生 第四篇”

——-

桔梗

(839239@qq。com)

千萬別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戰”的談判境地 | 談判的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