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引言

古往今來,朝代更迭,權力紛爭,免不了發生戰鬥。而領兵打仗,帶領成千上萬計程車兵,需要的則是一個好的將領。一個好的將領,可以決定戰局的走向,理論上劉邦手下的韓信,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趙雲,都屬於名將之列。趙雲更是有著“常勝將軍”的名號在。身為名將,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身的武藝和膽量,還需要善用計謀,正所謂“用兵之道,變化萬千”,只有武藝高超且能運籌帷幄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將領。

楚漢相爭時期的韓信,當劉邦在彭城戰敗時,諸多大將叛漢歸楚,魏王豹回到了自己的封國後,更是將國家封鎖了起來,斷了劉邦的後路,使得劉邦的軍隊進退不得,被困在了中間。無奈之下,只得命令韓信帶兵攻打魏國,韓信領命後,並沒有一味的正面攻打,而是採用了疑兵之計,擺放船隻做出要渡河而過的樣子,實際上則是暗中從另一個地方以木盆代船,偷偷渡河,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大勝而歸。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韓信

三國時期的趙雲,在劉備攻打漢中時,趙雲與黃忠準備奪取曹操的糧草,不料想與大軍相遇,面對人數遠遠多於己方部隊的曹軍,趙雲沒有一點兒膽怯,率領部隊不斷的突擊,成功的撤回到了大營之中。而到了自己的營寨,曹操的大軍也已經追殺到了門前,趙雲命令手下大開營門,不設防禦,曹操的軍隊害怕內有伏兵,不敢貿然進入。趙雲又令士兵放箭,曹軍更是大亂,爭相逃竄,掉入水中淹死的不在少數。長坂坡一戰,趙雲更是孤身闖入曹軍陣營,保護幼主和甘夫人,殺出重圍,回到劉備身邊

《廿二史劄記》中對趙雲救主有這樣的記載:“案後主生於荊州,當長阪之敗,方在襁褓,趙雲抱而奔,得免。其後即位時,年十七。”

由此可見,趙雲、韓信這樣的名將,都是有勇有謀的。不過正所謂千里馬好找,伯樂難求,能識得人才,並重用他們,非明主不可。

像是韓信,在項羽那裡便不被重用,到了劉邦這裡才能施展出自己的抱負,所以楚漢之爭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獲勝了。如何鑑別人才,重用人才,便是君主所要考慮的事情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君主,手下都有名將,但是也有那麼一些君主,反其道而行之,任用的將領,都是百戰百敗之輩。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趙雲塑像

西漢將領李廣利

提起歷史逢戰必敗的將軍,西漢的將領李廣利必不可少。李廣利是漢武帝在朝時期的將軍,不過他並不是透過帶兵打仗,立下戰功,一步一步走到這個位置上來的,他是透過和李夫人的親戚關係,一步登天,直接變成了最高的軍事統帥。實際上李廣利掌握軍權的時候,西漢的國力是最為強盛的,雖然也有匈奴在,但匈奴的國力,與大漢相比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的情況,李廣利卻討伐匈奴,居然還打輸了。

李廣利帶兵作戰時,急功近利,求勝心切,導致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出現了失誤,不僅沒能將匈奴擊潰,反倒是漢軍的死傷比例達到了十之六七。而戰至最後,漢軍只剩下了七萬士兵,幾乎是落得了一個全軍覆沒的下場。軍事上失利,李廣利便又想來干涉朝政,因為在“巫蠱之禍”中,原本的太子劉據因為受到了誣陷自殺身亡,一直沒有立新的太子,李廣利便想讓自己的侄子劉髆做太子,並與左丞相劉屈氂達成一致。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李夫人

《舊唐書》中記載:“昔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損五萬之師,糜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唯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之首,而貪不愛卒,罪惡甚多。”

不過這件事情很快敗露了,作為皇帝,最記恨的就是有人干預皇室權力的傳遞,漢武帝聽到了這個事情,怒髮衝冠,立刻將劉屈氂和他的妻兒抓捕入獄,進行審查,確認了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後,判處劉屈氂腰斬,他的妻兒老小則是斬首示眾,而李廣利的一家也被抓了起來。此時正在外作戰的李廣利聽聞此事,急切地想要擊潰匈奴,戴罪立功。不料想因為過於急切,被匈奴鑽了空子,落入包圍。無奈之下只得投降,做了叛軍,判降一年後,被匈奴所殺害。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李廣利塑像

明朝將軍李景隆

李景隆,明朝初期的將領之一,是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雖然是大將李文忠的兒子,但在領兵打仗方面,一點兒也沒有學習到父親的本領。不過因為李景隆自幼便喜好閱讀兵書,所以深受明太祖的喜愛。在世襲了父親的爵位後,李景隆曾去各個地方操練軍隊,之後還被明太祖朱元璋封做了太子太傅。

明太祖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稱帝,便是歷史上的建文帝。建文帝時期,李景隆更是皇帝的心腹大將之一。不過李景隆雖然作為建文帝的心腹大將,卻沒有什麼建樹。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起兵造反時,建文帝派出的就是李景隆,率領六十萬大軍前去殲滅朱棣的造反部隊。而當朱棣聽到來平復叛亂的軍隊統帥是李景隆時,頓時開懷大笑,認為李景隆不過只是會紙上談兵罷了,不足為懼。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建文帝朱允炆

李景隆果然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以六十萬大軍與朱棣的幾萬軍士作戰,當即潰敗。而且不止是這一次,在接下來一年的戰爭中,李景隆率領的軍隊,一敗再敗,幾乎沒有多少次能得勝而歸,直接導致了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之間,軍事實力的反轉。而就是這樣,建文帝也沒有罷免李景隆,反而派他去與朱棣議和。而當朱棣進軍南京時,負責守衛的李景隆,竟然直接打開了城門。可以說朱棣之所以能成功,李景隆功不可沒。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李景隆

三國吳將諸葛瑾

歷史上屢吃敗仗的武將,除卻上面提到的兩位,還有三國時期吳國的武將諸葛瑾。諸葛瑾,是東吳的重要將領之一,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兄長。不過與用兵如神的諸葛亮不同,諸葛瑾帶兵打仗,卻是輸多勝少。南郡、江陵之戰時,諸葛瑾任統帥,本應帶兵救援朱然的他,卻整日裡在沙盤上操演,並不出兵。潘璋看不下去了,放火燒了魏國的浮橋,魏軍無法前進,才退兵回營,這一戰雖然成功,但諸葛瑾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江夏、襄陽之戰,是孫權趁著魏國國君曹丕去世,曹叡繼位時,發動的戰爭,他親自領兵攻打江夏,同時派出了諸葛瑾和張霸攻打襄陽。不料想魏軍來勢洶洶,並不懼怕東吳,司馬懿率領軍隊先是擊敗了孫權,又打退了諸葛瑾,張霸也在這場戰鬥中殞命。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陸遜

第四次合肥之戰中,諸葛瑾、陸遜兩人的軍隊撤退不及,被曹軍圍困。諸葛瑾建議抓緊時間跟隨東吳的大部隊撤退,而陸遜則認為現在撤退,曹軍肯定會派兵追擊,無法逃脫。所以陸遜命人種菜種豆,擺出了一副打持久戰的樣子。陸遜又率領軍隊佯攻襄陽城,魏軍果然中計,率大軍回防,趁此機會,陸遜和諸葛瑾帶兵由水路逃走,返回東吳。而這次成功撤回,也完全是得益於陸遜的計謀。

而在樊城、柤中之戰中,吳國趁魏國曹芳即位,國內政事還不穩定,又派出了三路大軍進攻魏國。由全琮帶領一路軍隊攻打芍陂,朱然帶領一路軍隊攻打樊城,大將軍諸葛瑾帶領一路軍隊攻打柤中。但魏軍在司馬懿的指揮下,大敗了吳國軍隊,吳軍死傷慘重,這一次戰爭也以吳國的失敗而告終。縱然諸葛瑾沒有什麼太大的戰功,但在東吳,他的官位卻是一路高升。

《晉書》中記載這次戰役:“二年夏五月,吳將全琮寇芍陂,硃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柤中,帝請自討之。議者鹹言,賊遠來圍樊,不可卒拔。”

有些將軍逢戰必敗為何仍能身居高位?皇權穩定比戰爭勝敗更重要

諸葛瑾

評價

諸葛瑾參加的這四場大規模的戰鬥,沒有一次得勝而歸,有兩次是在其他軍士的幫助下,才得以安全撤退,剩下的兩次則是慘敗而歸。按照道理來說,有這樣的戰績在,沒有被貶官奪權,治罪入獄就不錯了,為什麼諸葛瑾卻可以平步青雲,一路高升,做官做到了東吳的高層之中呢?原來孫權也有自己的考慮。

早在江陵之戰諸葛瑾毫無作為後,諸葛瑾所展示出的軍事才能,早就被孫權看的一清二楚了。所以在之後的幾次戰爭中,孫權沒有一次是讓諸葛瑾單獨行動的。目的便是讓諸葛瑾沾一沾光,在履歷上多幾次勝仗。諸葛瑾既然不是做將領的材料,那麼孫權為什麼要如此看中他,一直把他放在統帥的位置上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瑾是孫權的心腹。

在孫堅死後,孫策為了完成父親的大業,便自淮水、泗水地區,招募了一群文人武將,輔佐自己。因為這群人出身於淮泗地區,所以被稱作“淮泗集團”。孫策之所以能穩固孫家在江東地區的地位,靠的就是這群人,之後輔佐孫權的,也是他們。所以在孫權的眼中,只有這群輔佐孫家一路發展至今的人才是自己人,而作為淮泗集團代表的諸葛瑾,又怎麼有不重用他的道理。

兵權,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又怎麼會交到外人的手中,孫權重用不會帶兵打仗的諸葛瑾,就是這個道理。而像漢武帝重用李廣利,想必原因也大致如此。俗話說“精明莫過帝王”,身居高位的皇帝,又怎麼會認不清哪些人適合帶兵,哪些人是草包庸才呢?之所以將兵權交於他人,不過是為了保證皇權穩定罷了。

參考文獻:《晉書》、《明史》、《舊唐書》、《廿二史劄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