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三臺村的銅雀臺牆磚畫。(王建安 ?攝影)

談及古都,大家常常以明清時期的南京、北京以及大唐長安、洛陽為榮,殊不知,我國魏晉南北朝大動亂的年代中,在位於今天的冀南豫北交界地區存在過一座被人遺忘的大城市——鄴城,這座古城作為北方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達300餘年。鄴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座著名的都城,在這裡曾經發生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政治鬥爭。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鄴鎮的鄴城景區。(王建安 ?攝影)

東漢末年,在董卓之亂的打擊下,都城洛陽的宮廟、官府和居家被焚燒,洛陽的金珠寶器、文物圖書被強行劫走,都城洛陽被付之一炬,致使洛陽周圍“二百里內無復孑遺”,關中地區“二三年中無復人跡”。而冀州地區受戰亂影響很小,經濟比較發達。因此,漢末群雄將冀州視為“天下之重資”,冀州的州治——鄴城更是成了群雄爭奪的焦點。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河南省安陽博物館展示的鄴城北城佈局示意圖。(王建安 ?攝影)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之子袁尚,佔領鄴城,隨即開始了對鄴城的大規模營建。經過十餘年的建設,鄴城的門殿宮宇、亭臺樓榭已蔚為壯觀。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都鄴。於是鄴城成了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繼曹魏之後,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定都於此。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安陽考古所出土的北朝彩繪持盾陶俑。(王建安 ?攝影)

直至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毀。在曹魏建都鄴城至被毀的380年間,鄴城進入了最輝煌的發展時期。在此期間,鄴城曾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營建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鄴城是北方最大的都會城市,建築規模宏大,代表了當時中國城市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鄴鎮的鄴城遺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王建安 ?攝影)

曹魏營建鄴北城時,從山西上黨採石伐木,鄴北城東西長7裡,南北長5裡,外城有7個門,內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牆為基礎,構築了金鳳台、銅雀臺、冰井臺。西晉文學家左思在撰寫的魏、蜀、吳三國國都的《三都賦﹒魏都賦》中極力稱讚鄴城繁華,詩賦公開之後,全國爭相傳抄,導致國都洛陽紙價上漲,產生了“洛陽紙貴”這一成語。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河北省臨漳縣鄴城博物館展示的鄴城復原沙盤。(王建安 ?攝影)

? 公元220年曹丕滅漢代之以魏,在次年將都城遷到洛陽,仍以鄴為陪都。至公元265年司馬氏滅魏建晉,鄴又做了44年的陪都。鄴地是曹操發跡的地方,曹魏都鄴,鄴城作為北中國實際上的政治中心共52年。自春秋齊桓公始置,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毀廢,鄴城存在了1200多年。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安陽考古所出土的北朝彩繪持盾陶俑。(王建安 ?攝影)

鄴城是魏晉北朝時期的名城,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都城。鄴城城制,特徵鮮明,平面佈局甚為規整,講究對稱,主要建築沿南北中軸線佈置,街區呈棋盤狀。隋都大興城,唐都長安城,都借鑑了這一佈局結構,甚至對高句麗的平壤城、日本的藤原京、越南的順化城的城市佈局也有一定影響。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安陽博物館收藏的北朝相州窯蓮瓣紋六系瓷罐。(王建安 ?攝影)

漢代以後,曹魏、後趙、冉魏、前燕建都或陪都於鄴北城,東魏、北齊均增建南城並於此建都,同時北城也重修並繼續使用。魏晉北朝時期的鄴城交通便利,南有黃河黎陽津,北拒漳河,西憑太行滏口陘。鄴城作為北方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達300餘年。

河南安陽:一座300餘年的都城,楊堅放火燒城,後來被洪水淹沒

安陽好安陽曆史文物展。(王建安 ?攝影)

公元580年,北周滅北齊,鄴城被焚,鄴民全部遷至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安陽遂稱相州,亦稱鄴郡。此後,鄴城被漳河淹沒。鄴北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鄴鎮、三臺村、景隆村、顯王村一帶,當地村民在耕地時,經常挖到磚瓦、陶片等文物。三臺村西側的土臺,當地傳為銅雀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