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戎國與戎人無關,應該是子姓諸侯國

標題即是結論,以下是邏輯。

“戎”不僅是戰爭的意思,也是四夷(蠻夷戎狄)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地名,而且這個地名至少在商代就有了,因此在殷墟卜辭中,出現了很多與“戎”有關的記載,且在殷商的處於東部的畿內之地。

關於“戎”的所在,當前的說法並不多,似乎還沒有多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大多數研究者還捧著史料將“

”理解為戎人的領地或方國去解。

關於“戎”,《左傳》裡交代得也不太明白,其中的記載的確容易令人混淆,但如果仔細辨識,還是能區分開來的,戎國就是“戎”,其它會用山戎、姜戎、北戎等來指代。

關於戎國,結合著《國語》來讀,似乎就會有些眉目。《左傳》以魯隱公元年開篇,而在隱公二年,記載了魯隱公同戎國的兩次會面及會盟。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左傳·隱公二年》

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左傳·隱公二年》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魯隱公同戎國的盟會其實是延續了他爸爸魯惠公同戎國的“友好”關係,故而是“

修惠公之好也

”。

在春秋時期,兩國結盟後,通常都會有通婚,如魯國同齊國、宋國、紀國、莒國、杞國等都有通婚,同邾國的通婚雖不見於史料,但器物可證實,如魯伯愈父鬲等幾件彝器都曾提到邾姬壬這個名字,她是春秋時期魯伯愈父的女兒,嫁到了邾國。

但當前還沒有證據能證明魯國同戎國有過通婚,當然,這可能是史料對戎國的記載太少,也可能是戎國同魯國同姓,還有一種可能,我們後面再講。

如果戎國是姬姓,那麼魯國同戎國結盟其實是很平常的事情,同魯鄭結盟並無二致,並不像我們過去所理解的那樣出格,而且從戎國同周王室的交往來看,這個戎國即便不是姬姓,也不可能與戎人有關。

初,戎朝於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賓。冬,王使凡伯來聘。還,戎伐之於楚丘以歸。——《左傳·隱公七年》

首先,這個戎國是可以朝周的,當時的周天子是東遷後周平王,還不至於帶頭同戎人打交道,而且這個戎國也很硬氣,僅僅是因凡伯待客不周就討伐他,這其實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做事風格

,至少在當時是挑不出毛病的,故《春秋》中的記載並無褒貶的意思。

另外,透過晉國的事情,我們可以進一步判斷這個戎國的屬性。

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需要說明的是,姬姓諸侯基本上都遵守“

同姓不婚

”的原則,但總有個例,例如晉國,晉國雖然是姬姓,而且是根正苗紅的唐叔虞一族,但他們更傾向於本地的風土習俗,即“

啟以夏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