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現代很多人印象中的江湖受到了諸多流行的武俠小說影響,認為其中有著很多俠客、恩仇,以及黑白、正邪等等因素。

但實際上,這些基本都是虛構出來的故事,真正的江湖要更復雜一些,也更真實一些。

它真實到,不同時代的江湖有著不同的樣貌。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武俠小說裡的江湖,更接近先秦時期

在現代流行的武俠小說裡,其所塑造的江湖往往突出一個快意恩仇的俠義情懷,而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就在於“恩仇”二字。無論是正邪對壘的模式,還是主角成長的歷程,

無“恩仇”

江湖。

這個特徵就與先秦時代的江湖環境特別相近。龔自珍在讀陶淵明詩歌的時候有感而發,在一首《己亥雜詩》中曾這麼寫道:

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

恩仇

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

詩中提到的戰國時期的人物荊軻就是當時江湖俠客的代表,而“

田光

頸薦荊軻

”的故事堪稱當時江湖人行事的典範。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田光是燕國的一個不肯做官的俠客,但結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燕國太傅鞠武,後來透過鞠武的引薦,又結識了燕太子丹。恰巧太子丹正在為“刺秦”計劃尋找一名勇士,田光就為其推薦了摯友荊軻。

燕太子丹可能並不太熟悉這些俠客的秉性,和田光分別之際囑咐他不要洩露此事。田光見到荊軻並徵得其同意,完成了對太子丹的承諾。但他認為太子丹之所以臨別囑咐其不可洩密,是因為內心深處並不信任自己,於是便拔劍自刎,以行動來向太子丹證明其遵守信用。

類似的故事在伍子胥身上發生過兩次。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伍子胥被楚國追殺,在一個渡口被一漁夫所救。分別之際擔心其洩露行蹤,便解下腰間七星寶劍相贈,以利相誘。漁夫見此,當即橫劍自刎,以示信譽。

還有一次,伍子胥被楚國追殺的途中飢寒交迫,被一浣紗女救濟,給予其飯食。伍子胥臨別之際請求浣紗女為其行蹤保密,而這個女子便抱石投江,以死來打消伍子胥的顧慮。

從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或記載來看,

“重義輕生”

在先秦時代不僅僅是士人階層的品性,即使在底層的百姓當中也不乏俠義情懷。

但有所不同的是,這個時代的江湖並非沒有法度,江湖人同樣會受到各個國家律法的約束,只不過他們在快意恩仇的同時,也甘願承受相應的後果。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比如荊軻赴秦時抱著必死之心;聶政行刺後也自毀面容,挖眼、剖腹;專諸行刺之後被砍為肉醬;豫讓受大義感化,未完成刺殺也自刎而死。

與武俠小說不同,這些江湖俠客並非整日行走江湖,他們同樣也有自己的生活。這些人成分很複雜,相當一部分是大地主以及一些是依附於地主的門客,還有一些只不過是自己耕種的農民或者販賣點貨物的手工業者,其實多數都是比較普通的人罷了。

之所以把這些人限定在先秦時期,是因為他們的消失與漢武帝有直接關係。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豪俠當中有一些勢力龐大的群體,在漢初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他們不僅僅侵佔土地,還經常作奸犯科,更有甚者與朝中大臣勾結。漢武帝修建茂陵之後,為了打擊這一群體,下令將他們遷移到茂陵地區。其中豪俠郭解找到衛青等人求情,漢武帝都沒有答應,反而對一介布衣能讓朝廷重臣為其說話而感到憤怒。後來見到郭解等在江湖上聲望極高,違法犯紀,於是將其滅族。

自此之後,先秦時代的那種遊俠豪傑群體消亡,取而代之的是

另一種

更具煙火氣的江湖。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真正的江湖,寓於濃郁的煙火氣中

古代真正的江湖具體是什麼樣,箇中細節其實可以從各類記事、敘事的文學作品中一窺端倪。身處其中的絕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俠客群體,而是

一個又一個既平凡又可敬的普通人。

雖然遊俠、豪傑等失去了合法地位,但這些群體當中急人所難的俠義精神以及

爭勇鬥狠

的血性卻並未遺失,而是散入了更為廣大的群體之中。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應該還記得,

梁山上那些叱吒風雲的江湖好漢在落草之前,很多人都是有著正當職業的。

比如宋江是鄆城小吏,張順是水裡漁夫,戴宗是州府行差,阮氏兄弟是村裡漁民……這些人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方方面面,“綠林好漢”只不過是他們進入江湖之後的共同身份罷了。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在這一階段,

江湖和廟堂才真正地分開

,雖然二者時不時有著合作,但終歸已經不再是“雜糅”的狀態了。

就像古典小說中的“俠義”題材作品,如《七俠五義》一類的平話小說,展昭、歐陽春等江湖人士與包拯等官府中人雖然有著合作,甚至上下尊卑的關係,但終歸不是完全的一路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等言論,更是

在“江湖”與“廟堂”之間劃出了鮮明的界限。

這與先秦時期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導致了後來的很多作品都在塑造民間的英雄、俠客,即使是那些“捕頭破案”的傳奇,其情節的側重點也往往在他們江湖歷險的故事。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武俠小說作為近現代以來極為火熱的題材,它確實能表現出一部分武林江湖的樣貌,但也有著極大的限制。它有嚴重的虛構成分,引起了很多讀者對“江湖”這一領域認知上的偏差,還更是有著

對其他形式“江湖”的遺漏

。而這些更為普通的、瑣碎的江湖俠氣,在“世情”、“言情”等小說裡卻有所表現。

近代通俗小說家張恨水在其名作《啼笑因緣》中就塑造了一對江湖父女形象,即關壽峰與關秀姑。這兩個人其實就是在街頭以賣藝為生的武人,沒有什麼太高的文化,也不懂什麼大的道理,穿著邋遢,生活拮据,連看病的錢都沒有。

但就是這樣的一對父女,被樊家樹救濟之後卻彰顯了身為江湖人士的俠氣,多次解救樊家樹於危難之中,甚至甘冒奇險,將“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義條踐行到底。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以關壽峰、關秀姑為代表的這一類俠客無疑是當時更為真實的江湖寫照,它與古時社會中的江湖是一脈相承的,與武俠小說中整日裡行俠仗義、遊山玩水的光鮮俠客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他們更具有真實性,也更具有煙火氣。

這也就意味著,“江湖”從來都不是獨立的,它可能與“廟堂”關係不大,但卻與現實生活相融,畢竟構成這個“江湖”的也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罷了。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緻,在很多領域中就會出現一些不成文的規定,而這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

江湖規矩

”。這些“規矩”郭德綱先生近些年介紹的很多,畢竟他們相聲這個行當本身就混跡於江湖之中,無論是記載下來的還是口頭保留下來的規矩,都是江湖的一部分。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與各行各業的規矩一樣,很多行業中也有著一些“

隱語

”的存在,不是這個行業的人可能接觸不到,也聽不懂。比如下面這些詞語:

平頭,空工,橫川,側目,缺醜,斷大,皂底,分頭,未丸,田心。

或許很多人乍一看並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但其實這就是古時商人之間“一、二、三……十”的代稱。不同時代、不同行業對同一種事物的描述還有不同,五花八門,很有意思。

所以說,這也是“江湖”,沒有那麼多刀光劍影,之所以神秘,只是因為現代人對它不瞭解,畢竟人對於未知的領域總是充滿著好奇心的。

古代的江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有那麼多快意恩仇的俠客嗎?

就像那句話所說的那樣,真正的江湖是人情世故,而不是打打殺殺。快意恩仇固然令人嚮往,但

江湖的本質,還是構成這個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和各自生活的方式而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待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