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名人簡歷】

漢景帝劉啟(前188—前141年),漢文帝劉恆長子,母親竇漪(竇太后),漢惠帝七年(前188年)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歷史功過】

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名言名文】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

【賞析】漢景帝在政治上的傳統評價是“清靜恭儉”,確實,景帝在執政過程中採取了一列有別前朝而行之有效的措施,緩解了社會矛盾,發展了社會經濟,為後來漢朝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漢景帝即位後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

為此,漢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穀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餵馬。

【成語典故】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不名一錢

出處:《史記·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釋義:“不名一錢”這則成語的“名”是佔有,不名一錢表示一個錢也沒有,比喻極度貧窮。

賞析:漢文帝當政的時候,有個名叫鄧通的善於划船,被選到宮裡當御船的水手。一天夜裡,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想昇天,卻怎麼也上不去。就在這時候,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上了天。他回過頭來看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

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臺,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詢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個奇才,便非常寵愛他。鄧通也老實謹慎,不隨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其實,鄧通並沒有什麼才能。他自己處事謹慎,也不能推薦賢士,只是諂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善於算命的人去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死。”

漢文帝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我,我怎麼會叫他受窮呢?”

於是,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已鑄錢。從此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鄧氏錢”。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個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天天進宮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膿血。不過,文帝心中還是不高興。一天他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

鄧通恭順地回答:“應該說沒有誰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劉啟來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膿血。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噁心,但又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吮吸,可是臉色很難看。後來他聽說,鄧通常為文帝吮吸膿血,感到慚愧,也因此而忌恨鄧通。

文帝死後,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景帝免去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閒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偷盜境外的鑄錢。景帝派人調查,結果確有此事,便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鄧通頓時變成了窮光蛋,還欠下好幾億錢的債。還是景帝的姐姐長公主記住文帝不讓他餓死的遺言,賜給他一些錢財。但是,官吏馬上把這些錢財用來抵債,連一根簪子都不讓他留下。長公主知道後,就讓手下人借給他些衣食和錢。這樣,鄧通不能佔有一個錢,只能寄食在別人家裡直到死去。

舐糠及米

出處:《史記·吳王列傳》

釋義:比喻佔據地方並奪取政權。

賞析:西漢時,御史大夫晁錯上書漢景帝建議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把權力收歸中央。吳王劉濞反對這一建議,說削減領地就猶如舐糠及米一樣,鼓動其他六國起來反抗,歷史上稱之為“七國之亂”。也比喻由表及裡,逐步進逼。清嚴復《救亡決論》:“無人才,則之數事者,雖舉故也。舐糠及米,終至危亡而已。”

死灰復燃

出處:《史記·韓長孺列傳》

釋義:後以“死灰復燃”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也比喻已經停止活動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賞析:西漢景帝時,梁孝王劉武的手下中大夫韓安國因犯事被關在蒙地監獄,獄卒田甲經常欺辱他,韓安國說: “死灰獨不復燃耶?”田甲說撒泡尿澆滅它。不久韓安國被釋放並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著身子向韓安國求饒,韓安國並沒報復他。明汪廷訥《獅吼記·廷薦》:“今當元聖人即位,詔以七品服人侍延和,改賜銀緋,尋除中書舍人,誰料死灰復燃,榮生望外!”聞一多《什麼是儒家》:“儒家的理論,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復燃的。”

【生平大事】

成功平叛,穩固皇權

漢景帝即位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於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賣官等各種無理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6個縣。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景帝前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遍告各諸侯國。訊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叛亂的訊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絳侯周勃的次子)為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竇太后堂兄之子)為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為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腰斬晁錯於東市,並殘酷地誅其九族。雖然晁錯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畢竟不能使諸侯服氣。這樣削藩只能使問題進一步激化,並且給了七國一個發兵的理由。

景帝誅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藉口,然而七國仍不罷兵,這就進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於是決定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率漢軍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濞逃到盟友東甌國,被東甌王所殺。

七國失敗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著手解決王國問題,以加強中央集權。

和多戰少,蓄勢待發

景帝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社會經濟有了恢復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怎樣處理漢匈關係呢?總的來說,是有戰有和,但和多戰少,以和為主。

景帝堅持和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為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準備。當然,景帝並不是一味妥協,也進行了必要的抵禦。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為突出。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莊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一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於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於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讚他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為“飛將軍”。

景帝除了支援李廣、程不識等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和和戰戰之外,還採取了一些措施,為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政治清靜恭儉

西漢袍對景帝在政治上的傳統評價是“清靜恭儉”:“清”,是為政少事;“靜”,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儉”,是節省汰用。景帝繼續執行黃老無為政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

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穀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餵馬。

文景時期的社會漸趨穩定,物價日益低廉,據學者統計,在整個西漢時期,文景統治的近40年內,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米價下跌的幅度最大,這就為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景帝駕崩

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劉啟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臨終前對太子劉徹說:“人不患其不知,患其為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還要、知止。景帝似乎已經感覺到兒子有許多異於自己的品質,把天下交給他是放心的,路還是讓他自己走吧,多囑咐也無益。不久,景帝病死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陽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村北),諡號“孝景”皇帝,“景”為布行剛義的意思。太子劉徹即皇帝位,這就是漢武帝。

【秘聞軼事】

漢景帝劉啟暴戾殘忍的另一面

漢景帝被後人奉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景仰、膜拜的好皇帝,卻先後做出了怒殺吳太子、餓死鄧通、腰斬晁錯、冤死周亞夫,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的事情來,無不暴露了一代明君暴戾殘忍的另一面。

漢文帝時期,吳王劉的太子在京城與劉啟下棋時,由於無禮耍賴,且態度十分驕橫,被劉啟以棋具擊殺。當時,劉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博弈之爭,就把自己的堂兄弟給活活打死,可見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暴戾的驕悍之人。

如果說打死吳太子,尚有些年輕氣盛的因素,那麼漢景帝即位後對鄧通的修理,可就明顯的是處心積慮了。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深受信任和恩典,並“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為了檢驗劉啟是否真的最愛自己,劉恆就讓他像鄧通那樣為自己吸吮膿血。劉啟不得已只好照辦,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劉啟聽說“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漢文帝死後,漢景帝掌權後不久,便“盡沒入鄧通家”,甚至一根簪子也沒留給鄧通。可憐鄧通從一個大富翁變成窮光蛋,“不得名一錢”,最後竟然餓死在了別人家裡。

漢景帝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七國之亂”了。這次叛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的《削藩策》。其實,削藩的點子是漢景帝出的,晁錯只不過是把景帝的意圖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而已。但是,一旦狼來了,晁錯就成了挑起事端的罪魁禍首,成了漢景帝推卸自身責任的替罪羊,成了漢景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無辜犧牲品。“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是漢景帝扣在晁錯頭上的帽子;誅殺晁錯,則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漢景帝派人到晁錯家傳旨,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可憐晁錯為漢家天下日夜操勞,臨死前竟然還完全被矇在鼓裡,最後落得個腰斬的悲慘下場,全家人也一起遭難。為了求得一時苟安,漢景帝昧著良心“斬御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其殘忍行徑令人心寒齒冷。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周亞夫是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一功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國家存亡的重臣,卻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景帝改立太子時,周亞夫表示過反對,因此開始被疏遠。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時,周亞夫認為背主投降之人不應封侯,漢景帝對他的意見不以為然。周亞夫身為丞相,多次建議均得不到採用,加上他在宮廷樹敵較多,只好稱病辭職,這正中漢景帝下懷,立即宣佈免去其丞相職務。周亞夫辭相後,漢景帝還不滿足,竟然專門設計了一場鬧劇來戲弄周亞夫。一次,漢景帝在宮中賜給周亞夫一大塊肉。周亞夫見肉沒有切割,也沒有筷子,知道是皇上故意戲弄自己,心中大為不平,令尚席官去取筷子。漢景帝竟笑著對他說:“這還未滿君意?”周亞夫一聽,怕得要死,趕緊起座下跪,脫帽謝罪,感謝皇帝賞賜,君臣不歡而散。後來,周亞夫因其子買縣官器具受牽連。漢景帝授意廷尉以謀反案進行審問,周亞夫悲憤交加,在獄中絕食五日,嘔血而死。周亞夫死後,漢景帝怒氣未消,下令絕其侯國,不準周亞夫之子嗣為侯。

對待功臣如此,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又會怎麼樣呢?漢景帝共生了14個兒子,其中慄姬生的劉榮為其長子。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同時封劉徹為膠東王。三年後,因為慄姬失寵,漢景帝廢劉榮為臨江王,另立劉徹為太子。臨江王宮比較狹小,起居不便,劉榮便想要擴建,偏偏王宮旁邊就是漢文帝的祭廟。於是,劉榮被人以“侵佔廟地”的忤逆惡行,告到了景帝面前。對於這樁牽強附會的案件,漢景帝沒有親自詢問,而是打一開始就把兒子交給了郅都。郅都是有名的酷吏,理獄雖秉公,但也極嚴厲,落在他手裡,如羊入虎口,絕無生路可言。可見,對於這個失寵、失勢的兒子,漢景帝根本就沒安什麼好心,至少在情感上已經拋棄了他。果然,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想寫信直接向父皇謝罪,郅都不許。竇嬰聞訊後,派人悄悄送來刀筆。劉榮向父皇寫信謝罪後,絕望地在中尉府自殺。劉榮自盡的訊息傳來,漢景帝沒有表現出任何的自責和惋惜,只是不以為然地下令收葬了事。

用文臣而誅殺文臣,取武將而冤殺武將,仇鄧通而餓死鄧通,廢太子而逼死親子,漢景帝過河拆橋、翻臉無情、睚眥必報、寡恩忍殺的另一面已經躍然紙上。而在平息七國叛亂時,從他所頒佈的“以深入多殺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殺,敢有議詔及不如詔者,皆要(腰)斬”的詔令來看,漢景帝確係一個好殺之人。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葬陽陵,從陽陵南邊發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規模估算,殉葬的刑徒應在萬人以上,很多骨骸的手腳上還戴著鐐銬,有的被斬首,也有的被腰斬。這一具具白骨,一件件刑具,無不向世人哭訴著漢景帝的暴戾和殘忍。漢景帝死後,沒有像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元帝那樣稱宗立廟;在後人所講的“漢稱七制”中,漢景帝也沒有像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那樣得到一席之地。這樣的歸宿,不能不說是與漢景帝生平虛偽、奸詐、寡恩、忍殺,致使親戚寒心、臣下傷感有關。

建“石室”首創“公立學校”

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他開始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

一次,景帝路過蜀地,竟看見一片夷狄之境、化外之民的景象,於是深受觸動。為了這種民風,景帝便命當時在教育領域中最突出的文翁為蜀郡太守,要他大力發展蜀地教育事業,創辦官學。

景帝命文翁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用當地最多的最常見的石頭壘起石屋,名之曰:“文學精舍”,故講堂又簡稱為“石室”。這就是我國第一所公立學校,文翁任校長。後來,學校發展起來了,官民子弟爭相入學時,景帝就採取新的辦法,“富人至出錢求之”,這可能類似於現在的捐資辦學。

“石室”講課的辦法是“升堂入室”,只有“入室弟子”才有資格在室內列坐於師前,聽其親口傳授。傳說,司馬相如就是“石室”的弟子,後又在“石室”任教。

“石室”於艱難中建成之後,兩千多年來校址一直不改,良好學風一代代傳遞,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名人評說】

司馬遷《史記·孝景本紀》: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班固《漢書·景帝紀》: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司馬貞《史記索隱》:景帝即位,因脩靜默。勉人於農,率下以德。制度斯創,禮法可則。一朝吳楚,乍起。提局成釁,拒輪致惑。晁錯雖誅,梁城未克。條侯出將,追奔逐北。坐見梟黥,立翦牟賊。如何太尉,後卒下獄。惜哉明君,斯功不錄!

【歷史遺蹟】

陽陵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是咸陽原上西漢帝陵中最東邊的一座。景帝於公元前141年駕崩後葬於陽陵,15年後(公元前126年)王皇后薨,合葬陵內。自景帝始修陵墓到王皇后入葬,陽陵修築達28年。在新朝滅亡後,綠林軍攻入長安,殺王莽後挖掘西漢諸帝陵墓,估計此時陽陵應已經被盜。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歷史啟示】

漢景帝錯殺晁錯:棄卒保車孰輕孰重細掂量

西漢初年,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是所謂的同姓王。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尤其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採銅,跟漢景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御史大夫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於是就對漢景帝建議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行不法,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朝廷討論削吳國封地的訊息傳到吳國,劉濞就策劃發動叛亂。他打著“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害怕了。袁盎素來和晁錯不和,於是他對漢景帝獻策說:“七國之亂完全是由於晁錯引起的,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侯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漢軍營裡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裡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準備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發兵,哪裡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了。

在象棋中,車和卒都是小棋子。但是車的作用要比卒大。因此,在對弈中,人們寧可捨棄卒,也要保住車。這就是象棋中的“棄卒保車”的戰術。這種戰術引申到政治、軍事中,就是指用犧牲次要利益來保全主要利益的策略。

漢景帝在七國叛亂的當口,抱著僥倖的心理,妄圖藉助犧牲晁錯這個替罪羊來保全自己。這可以看做是漢景帝的一次賭注。可惜,他這次“棄卒保車”的行為並不成功,“誅殺晁錯”不僅消耗自己的實力。還除去了對手的心腹大患。這一局漢景帝輸得很慘,可以說賠了夫人又折兵。好在還有善於用兵的大將周亞夫,他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否則。漢景帝的命運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