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丘吉爾在英國大選中失利,他說:忘恩負義

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我們都熟知的有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等人。他們中很多人在二戰結束後,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很長一段時間都還在保有很高的威嚴和地位。

也在二戰後的一定時期內統治著自己的國家,但是丘吉爾卻不同,二戰結束後不久,戰時內閣解散,帶領英國人獲得勝利的丘吉爾卻在大選中失利了,他還對此調侃道:“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在英國大選中失利,他說:忘恩負義

1945年7月,德國投降之後不久,帶領英國挺過“至暗時刻”,帶著二戰勝利光環的丘吉爾竟然在英國大選中遭遇慘敗,黯然下臺。

其實,“忘恩負義”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修辭罷了,英國人民並不是不愛丘吉爾了,事實上,時至今日,丘吉爾仍然是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只是說,飽受6年戰爭之苦的英國民眾已厭倦了戰爭,也不想再為大英帝國的存亡付出任何經濟甚至生命的代價了。而丘吉爾的人設,仍然沒有走出戰爭本身。

在1945年的大選中,丘吉爾的對手是工黨候選人艾德禮,那個在戰爭中曾站在丘吉爾一邊的男人。戰後的英國民眾迷戀於工黨候選人艾德禮所承諾的那個福利社會,而建設福利社會必然意味著削減軍費、刀槍入庫。可以說,工黨在民生上提出的一系列競選口號滿足了英國人對戰後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在艾德禮看來,維持大英帝國在經濟上已經喪失了任何可能性。但丘吉爾對英國輿情的深刻轉變仍然沒有清醒的認識,他競選的側重點仍然在他心心念念一輩子的“大英帝國“之上,甚至提出了“準備進行又一場巨大而恐怖的戰爭。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在英國大選中失利,他說:忘恩負義

從青年時代開始,丘吉爾就是一個狂熱的帝國主義者,他不甘於眼睜睜看著大英帝國在他眼前土崩瓦解。在戰爭期間,丘吉爾還一再強調“別插手大英帝國”,1942年11月他還暴怒地聲稱,他擔任英國首相不是為了“負責大英帝國的清算”。但在美國的強勢主導之下,他也只能憤憤不平地承認,“大英帝國正被排擠出局,或者說被排擠到了懸崖邊緣”。

可以說,丘吉爾大選慘敗即是拜他的“帝國迷夢”所賜。英國民眾對於丘吉爾所向往的那個“帝國迷夢”已然失去了興趣和信心,經濟的窘迫讓英國普通人無力再去負擔這個昂貴的夢。

1945年大選中的英國人最擔心的是,如果他們繼續選這個“過時的帝國主義者”上臺,他會不會帶領英國人投入下一場戰爭,比如與蘇聯開戰。

其實丘吉爾在戰後的大選中沒有輸,輸的是他所代表的保守黨而已,不瞭解英國政治遊戲規則的人才會認為丘吉爾輸了。

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內閣制”,只有在議會里佔有多數席位的政黨,它的黨魁才可以當選首相,所以英國大選就是各黨的參選者儘可能保證自己當上議員,佔有議會的多數席位,那麼作為多數黨的黨魁就自動成為首相。

而戰後的這次選舉,丘吉爾是當上議員的,奈何隊友不給力,大面積落選,所以保守黨丟掉了議員院的多數席位。丘吉爾本身沒輸,輸的是保守黨,英國人民沒忘記他們的戰爭英雄,但是戰後英國需要更加能代表民意的工黨來建設。

在二戰期間,保守黨和工黨相互配合共同抵抗法西斯,但是分工不同,保守黨更加側重於外交和軍事,而工黨則側重於民生和內政,日常與英國百姓的接觸更加頻繁,這樣的安排讓工黨更能接觸到英國人民,也更容易獲得人民的好感,在人民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黨員激增。

戰後,丘吉爾動用權力趕走了過渡政府裡面工黨成員,全部換上了自己的保守黨成員,這種粗暴的做法激起了人們的憤怒。

在戰後競選時,保守黨的競選策略頻頻失誤。保守黨在戰後依然由丘吉爾主導,主打精英加好戰的旗號,要大家繼續對蘇聯保持警惕,並且不斷強調自己打贏戰爭,並將繼續領導英國人打擊蘇聯。而當時的英國人民在經歷了二戰的摧殘後,更渴望平靜的生活,希望透過經濟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丘吉爾的競選對手,工黨的艾德里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個親民的形象,他出外演講拉選票都是乘坐舊汽車,和出門乘坐豪華專列的丘吉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演講中,這位工黨領袖不斷強調自己未來要領導人民重新建設家園,這些話正好說到了英國人民的心坎裡。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在英國大選中失利,他說:忘恩負義

正是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讓看起來如日中天的丘吉爾落選。

戰後的丘吉爾就是美國的希拉里一樣,所有人都以為他們會贏,但是就偏偏輸掉了,原因就是丘吉爾和希拉里看起來有巨大的聲望,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底層百姓的真實需求,陷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英國人不是不愛丘吉爾了,他們只是累了,想休養生息,歲月靜好。而固執的丘吉爾,他這輩子最愛的可能是“大英帝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