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之前,有一部根據小說《狄公案》改編的影視劇,講述的是一位斷案如神的神探,一位跟包青天一樣的人物。其實,狄仁傑在歷史上不僅是一位法官,還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功臣:文能治國安邦,一直受到武則天的器重,直到死前狄仁傑都擔任著朝廷的宰相;武能鎮守邊疆,擊敗前來侵犯的契丹。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在武則天時代,狄仁傑是難得的正直官員,他在官場上起起伏伏,不管擔任什麼官職,都表現得非常出色。當他還是一個縣長時,百姓就為他建造了生祠。在擔任宰相時,狄仁傑受到了武則天的器重,直到臨死前,他還在匡正朝廷的弊政。

狄仁傑,唐朝幷州太原人,出生在宦官世家,年紀輕輕就進入了官場,還表現得很不錯。

有一次,他在職場上被人陷害,但卻得到了上級的維護和提拔。之後,他進入了法界,後升到了大法官的位置。然而,狄仁傑還是一個工作狂,他用了一年時間處理好以前官員堆積下來的很多案件,並釋放了很多蒙受冤屈的小老百姓。因此,他的名聲大震,成為了明鏡高懸的青天大老爺。因為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後升任為宰相。

前面提到的狄仁傑出生於宦官世家,他的祖父曾擔任唐太宗的尚書左丞,父親曾擔任夔州長史。他從小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飽讀詩書,少年時參加恩科考試,並順利進入官場。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狄仁傑剛做官時表現不俗,後擔任汴州參軍時受到同僚的陷害,被捕入獄。

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負責審理這個案子。在審查過程中,閻立本發現狄仁傑不但沒有罪過,還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之後,閻立本為他平反,並推薦他到幷州參軍,正式進入法界。狄仁傑受人陷害,沒有受到責罰反而得到提拔,這是非常少見的,足以看出他的才幹,而朝廷也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在他任職期間,學習了大量關於兵法、刑法、吏治的知識,為他後來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礎。很快,狄仁傑的名聲傳到了唐高宗那裡,在儀鳳元年被提拔為大理丞,掌管國家的刑罰。他到任一年,就處理了之前堆積的幾千件案子,涉及到的人員有一萬七千人之多。

之後,他辦案的效率與辦案水平不僅被突顯出來,連名聲都得到了傳播,成為了朝廷公認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其實,我們熟悉的《狄公案》裡的狄仁傑是一個包黑子形象,便是從這段經歷演化而來。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此外,狄仁傑從不徇私枉法,有時候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他都敢於向皇帝直諫。

有一次,左威衛大將軍和中郎將誤砍了唐太宗陵墓的柏樹,被唐高宗知道,他大發雷霆,要求將兩人斬首示眾。狄仁傑認為這種處置有些過頭,於是,向皇帝進言:國家既然制定了法律,就應該按照法律執行;兩位將軍依據法律來評判,罪不至死。

之後,唐高宗很生氣,他不想被世人說為不孝子,強烈要求處決兩個將軍。

本來這個時候,臣子應該順從君主,可是,狄仁傑偏偏要堅持,他說:“按照法律不應該判兩位將軍死刑,他們因為誤砍了一棵樹,就要被處決,後人將會怎麼議論陛下呢?我實在不想陷陛下於不義呀!”唐高宗聽後,終於醒悟,免了兩位將軍的死刑。

至此,狄仁傑的名聲傳遍了京城。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後來,狄仁傑被提拔為度支郎中。之後,唐高宗出遊,派狄仁傑先去佈置路途中的食宿。皇帝的遊覽路線會經過“妒女祠”,當地人傳言衣著鮮麗的人經過妒女祠,肯定會引起不小的風波。當地官員李衝玄便要求重新修築御道,派了幾萬民夫專門改變了道路,只為取悅皇帝和皇后武則天。

但是,狄仁傑卻不這樣認為,他說:“天子出來巡遊,風伯自然會出來吹淨塵土,雨師自然會出來潤溼道路,為何還要避開妒女祠呢?”因此,狄仁傑不僅免去了幾萬農夫的勞役,還避免了官府勞民傷財。唐高宗聽說了這個事情,稱讚狄仁傑為“真正的大丈夫”。狄仁傑受到皇帝的讚許,且造福了百姓,可謂是上下均獲得了人心,實在是非常有技巧。

武則天當政時,她提拔狄仁傑為戶部侍郎、中書省平章事,即入閣為宰相。但是,這一次的任期卻很短暫。有一次,武則天故意試探狄仁傑,便問他:“你的政績不錯,但還是有人在背後說你的壞話,你想不想知道是誰呀?”狄仁傑回答:“陛下如果知道臣子的過錯,可以直接指出,臣一定會改;陛下如果知道臣子沒有過錯,那就是臣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壞話,臣並不想知道。”

由此,武則天知道他是一位心胸坦蕩、雄厚本分的人。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雖然,狄仁傑德才兼備,但是,擔任宰相的時間卻很短。因為,當時的政壇處於一段恐怖時期,整個長安城都瀰漫著“爭相告密”的不良風氣。而狄仁傑就是在宰相任上,被酷吏來俊臣給陷害了,他誣陷狄仁傑謀反。按照慣例,如果狄仁傑馬上認罪,可以免除死刑。

來俊臣審問狄仁傑,他知道狄仁傑當過法官,肯定對審問過程中人物的心理狀態非常清楚。狄仁傑知道來俊臣不好惹,便果斷認罪,承認自己是唐朝舊臣,不滿意現在的周朝,也確實參與了謀反策劃。來俊臣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便使狄仁傑免去了皮肉之苦。

但是,狄仁傑辦事上雖然圓滑,可是,在一些事情上還是會走極端。有人跟狄仁傑說,只要他告發另一位大臣,並讓這位大臣成功入獄,他就可以減少刑罰。狄仁傑直接拒絕,並直言自己寧死也不會做這些違反道義的事情。他的話剛說完,就自己用頭往柱子上撞,直撞到鮮血直流。

他的這個行為把來勸說他的人嚇得半死。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狄仁傑果然是審案高手,應付冤案的方法有很多。他趁著獄卒不注意,偷偷將牢獄中的被單拆了,並寫了一份狀子,藏在自己的棉襖夾層中。他對獄卒說:“現在天氣熱了,請將這件棉襖送回他的家裡去。”獄卒按照他的意思照做了。

棉襖送回後,裡面的狀子被狄仁傑的兒子狄遠光發現了,他拿著狀子立馬上訴。武則天知道這個情況後,親自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親口承認了謀反之罪,而後又遞狀子翻供?狄仁傑回答:“如果臣在獄中不承認罪行的話,肯定會被虐待至死,哪有機會出來呢?”之後,武則天赦免了狄仁傑的罪行。

他總算靠著自己的機智逃出了牢獄,能夠從來俊臣的監獄中逃出的人實在太少。當然,狄仁傑也被貶職了,去地方做了縣令。狄仁傑曾經擔任過宰相,現在到地方做縣令,自然能夠做得非常出色,百姓們也很感激他在地方所做的貢獻。

後來,契丹侵犯大唐邊境,武則天召回狄仁傑,讓他出徵。之後,狄仁傑輕鬆打敗了進犯的契丹人。由此,狄仁傑獲得了“文武雙全”的稱號,他確實是一塊金子,到哪裡都能發光發熱。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後來,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沙場之功,親自將紫袍、龜帶賞賜給他,還在紫袍上面寫下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

神功元年,狄仁傑應召入中央,恢復了宰相的職位。聖曆元年,武則天的侄子勸說她,要求讓自己當太子。大臣李昭德也勸說武則天,說姑侄的關係沒有母子的關係親密,勸她將太子之位留給她的兒子李顯。狄仁傑長期跟武則天相處,知道皇帝的心思,便乘機進言:

“陛下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千秋萬世之後,您的靈位還會供奉在太廟中,您的子孫還會一直供奉著你;如果將太子之位給您的侄子,他們可不會將自己的姑姑供奉在太廟中。”武皇知道了狄仁傑的意思,可不想直接答應,於是說:“這是朕的家事,你就不要摻和了。”

然而,狄仁傑確實是一塊硬骨頭,他不會輕易放棄。他繼續跟武則天說:“皇帝的家涉及到整片領土,皇帝沒有家事,只有天下事!臣身為宰相,怎麼能不管不顧呢?”之後,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召回廬陵王,並立他為太子,延續了李家王朝。

所以,後人均稱讚狄仁傑擁有恢復李家王朝的功勞。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此外,狄仁傑不僅文武雙全,還能為朝廷舉薦人才。武則天讓他舉薦一位宰相之才,他就舉薦了地方官張柬之。之後,武則天立馬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但沒過多久,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將相之才。狄仁傑說:“臣上次舉薦了張柬之,您還沒有重用呢!”武則天說自己已經提拔了張柬之。

狄仁傑迴應:“臣舉薦的是宰相之才,而不是司馬之才。”因此,張柬之被調到中央,經過幾次升遷後,當上了宰相。雖然,此時張柬之已經八十高齡,但是,武則天卻沒有放棄他。狄仁傑過世後,張柬之發動宮廷政變,擁立中宗並恢復了唐朝國號,這次狄仁傑發揮的是間接作用。

此外,他前後推薦了姚崇、恆彥範等人,這些都是精明能幹的官吏,都成為了唐朝的中興大臣。之後,有人稱讚狄仁傑,說現在朝廷的很多大臣都是他推薦的,他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但是,狄仁傑卻沒有這樣認為,他說舉薦人才是為了國家,並不是為了自己,所以,不能說是他的功勞。

而且,狄仁傑也是一個剛毅之人,對這些奉承之言早已滿不在乎。

武則天的暗戀物件是誰?若不是此人維護,李唐王朝可能就此斷送了

此外,武則天對他的器重和信任是其他臣子無法比擬的,她經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沒有叫他的名諱。而且,狄仁傑的脾氣比較大,喜歡在朝廷上大聲討論國家的事情,甚至,還經常跟武則天爭辯。可是,武則天貴為尊者,脾氣也比較暴躁,卻往往會聽從狄仁傑的建議。

狄仁傑好幾次都想告老還鄉,可是,武則天卻不願意讓他走。所以,每次狄仁傑覲見武則天,她都會好言相勸,讓他留在朝廷,繼續為她分擔一些事情。而且,武則天還不願意看到狄仁傑下跪,她曾對狄仁傑說:“看到狄國老下跪,我自己的身子會先痛起來。”

因為,武則天體諒狄仁傑年事已高,所以,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緊急的事情,不會去勞煩狄仁傑。在狄仁傑病逝的時候,武則天痛哭,她對自己身邊的大臣說:“朝廷從此空了,老天為何這麼早讓國老離開呢!”可見,武則天這個女上級對狄仁傑這個男下屬十分疼愛。

也是因此,之後被八卦小說編撰,說:“武則天暗戀帥氣的狄仁傑,且暗戀了一輩子,但是,狄仁傑卻一直在用自己的正氣拒絕著武則天。”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資治通鑑·唐紀》、《新唐書·狄仁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