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2018年6月,經過4年多的編撰,古舊地圖集《地圖上的寧波》正式對外發行。這部地圖集彙集了300幅與寧波有關的古舊地圖和現代地圖,跨越宋、元、明、清及近現代700多年曆史;每幅地圖配有簡要說明文字。

全書分為“地雄東南(全國地圖上的寧波、浙江省地圖上的寧波)”、“域統山海(寧波古舊地圖集和單幅地圖)”、“境分鄉邑(城區、縣區、鄉鎮)”、“圖呈永珍(自然、經濟等地圖)”、“港通天下(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五個部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地圖集,宛如一幅歷史長卷,呈現了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禁讓筆者想起一句哲言:“未來的種子深埋於過去之中(The seeds of the future lie buried in the past)”。

方誌之鄉

一般而言,最早的地區地圖儲存在地方誌裡。寧波地區現存最早的地圖就是存於創自南宋寶慶二年(1226 年)、成於紹定元年(1228年)《寶慶四明志》。這套圖有16幅,包括《府境》《羅城》《府治》和各縣境、縣治圖。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南宋《寶慶四明志》羅城(府城)圖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筆者搜尋到的彩版南宋《寶慶四明志》定(鎮)海縣境圖

中國擁有數量浩繁、延續不斷的地方歷史文獻——方誌。漢朝時期,中國的第一部方誌《越絕書》便在寧波所在的會稽郡誕生。現存宋代方誌,全國總數不過28部,其中屬於今浙江的就有15部,寧波有3部。雕版印刷術發明前,書籍全靠人工傳抄, 傳抄者大都不會繪圖, 因而在傳抄中常常抄文舍圖;而純地圖更容易損毀散佚。因此,保留至今的古地圖很少。

宋代以後印刷術得到了推廣和發展,興修地方誌也成了南方的傳統。宋代兩浙路的方誌,常繪製地圖附於輿地部分,或是在卷首增加地圖。這樣,一些古代地方地圖因依託志書得以流傳至今。

《寶慶四明志》儲存的慶元(寧波)府屬各縣境圖和縣治圖恰好是我國最早的一批縣境圖和縣治圖,這套珍貴的地圖便收錄於《地圖上的寧波》第二編“域統山海”之中。

南宋是寧波發展的黃金時期,紹熙五年(1194年)因寧宗幼時遙領明州觀察使,以次年即位年號“慶元”為府名,升為慶元府。《寶慶四明志》中的府境圖和府治圖相當重要,明確了府治所在位置三江口和府城公署分佈。古代地圖雖然抽象,精確度無法和現代相比;但比起文字的表述,顯然更為直觀、形象,定位明確。對於古文獻語焉不詳或記載闕如的東西,有圖為證,方便考證歷史。否則,由於古今地名差異,很容易陷入誤區。

《唐會要》記載:“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治)北臨鄞江,城池卑隘,今請移明州於鄮縣置,其舊城近南高處置縣(治)。”這句話被後人理解成唐代的小溪(今鄞江鎮)是州治,後來遷移到三江口。但考古過程中,鄞江鎮至今未發現與古代城址相關的任何遺址。

《唐會要》的鄞江,其實是整個甬江水系。北臨鄞江,指的是當時的慈溪江(今姚江)。一直到明代,屠本畯《甬東江北歌》也寫道:“甬東北岸鄞江上,習習腥風五月繁”。這裡的“甬東北岸”在鄞縣定海(今鎮海)縣交界的江北岸,所臨之江當為今甬江;而日本遣明史的文獻也把今鎮海段的甬江稱作“鄞江”。

所以本書導論提到了這一最新的考證觀點,“小溪鎮從來就沒有設定過任何縣級以上的治所……821年,唐朝政府只是把(城裡的)州治和縣治交換了一下位置”。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遣明使笑雲瑞欣的主要行程

另一套值得一提的方誌地圖是《嘉靖寧波府志》地圖。《嘉靖寧波府志》修成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59年),為本郡鄞縣人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編纂。隨著嘉靖大倭患的爆發,明朝政府先後在寧波設立海道副使、浙直總兵等官職,本書《郡治圖》和《定(鎮)海縣境圖》內的公署正反應了這段抗倭史。

由於鎮海處於諸蕃朝貢的官方第一站,可高配到正一品的浙直總兵府設定在鎮海城內,到了萬曆年間,浙江巡撫也定駐鎮海;而寧波府城內最高官員也只是正四品的海道副使,形成了有意思的府縣倒掛現象。從地圖中,也能品味出這段故事。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嘉靖寧波府志》郡治(府城)圖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嘉靖寧波府志》定(鎮)海縣治圖

家國記憶

《地圖上的寧波》不僅濃縮了時間,還包含了空間。本書收集寧波地圖為主,但不侷限於此,比如第一編“地雄東南”分“全國地圖上的寧波”和“浙江省地圖上的寧波”,都收集了北宋到現代的20多張地圖。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讓讀者瞭解歷朝歷代寧波在全國、全省地圖上的位置。

但收錄範圍擴大到全省乃至全國後,問題也隨之而來,歷朝歷代的地圖太多,一多就容易出現疏漏,漏下與寧波密切相關的地圖,個別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地圖。

比如,明朝嘉靖年間,浙直總督胡宗憲在主持東南抗倭時期,曾編有《籌海圖編》,初刻於嘉靖四十一年。《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地形圖。作為浙直總兵府、浙江巡撫府駐地的寧波(鎮海),卻沒有收錄此圖。如果能收錄,和《嘉靖寧波府志》地圖便可以相互印證。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沿海山沙圖定(鎮)海縣部分

又如《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也沒有收錄,本圖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由奉化人周世棠、孫海環編輯,日本大坂合資會社印刷、新學會社發行。《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在中國地圖編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作為國人近代早期出版的大開本洋裝地圖集,它的製圖理念和方法、地圖設色和印刷、裝幀等方面都代表了我國近代最高製圖水平。遺憾的是,它的浙江分圖也沒有出現在《地圖上的寧波》中。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二十世紀中外大地圖 》浙江分圖

另一個弊端,就是全國大圖中很難展現寧波。本書的規格是260mm×370mm,而本書收集的地圖都是高畫質、精美的地圖,由於畫素無法在如此之小的版面上展開,寧波會顯得很小。於是,編者要麼在古代地圖中以方框形式給寧波做標記,要麼在近現代地圖中以放大鏡的方式展現寧波。但如此一來,把地圖的原貌破壞了,失去了地圖的美感和整體性,降低了收藏價值。如本書附有光碟也可以彌補這個問題,可惜沒有。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全國地圖中多次出現的放大鏡

家國記憶,有國也有家。本地圖集不但收錄了全國、全省地圖,還有城市地圖及鄉鎮地圖。從本書第三編“境分鄉邑”地圖中,可以讀出寧波市和寧波城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擴大的過程。

1958底,鄞縣、鎮海縣撤縣併入寧波市;由於工業化、城市化沒有達到城市發展的要求,兩者先後又在1961年和1963年恢復縣建制。1959年《寧波市現狀圖》記載了這一短暫的歷史時刻。然而,未來的種子深埋於過去之中,它也為寧波市擴大埋下了伏筆。1978年,鎮海縣再次併入寧波市;2002年,鄞縣也併入寧波市。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1959年寧波市現狀圖

和寧波市一樣,我們從地圖集中也可以讀出寧波城近代以來不斷擴大的歷程。本書收錄的《寧郡地輿圖》是迄今發現的最早且最為詳盡的寧波府城地圖,約成於鴉片戰爭後的1846年—1850年,作者不詳,現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本圖將城廂內的水陸交通要道都作了交代,又以透視法立體式詳細地描繪了城內重要建築,為同時期罕見的城郭地圖。鴉片戰爭後,寧波被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鄞鎮之交的江北岸被指定為洋人居住區,成為寧波最早近代化之地。到了1928年,寧波市成立之時,江北岸的建城區已經差不多和府城一樣大了。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寧郡地輿圖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筆者搜尋到的1929年寧波市全圖

“境分鄉邑”部分為了體現地方特色,收集了一些鄉鎮地圖,但收集的鄉鎮不具有代表性,有民國最好的縣級地圖《民國鎮海縣誌》地圖中的鄉鎮地圖卻沒收入。筆者個人認為,像本書這樣比較重要的市級地圖集,鄉鎮地圖最好不要放進去,這樣會沖淡主旨,還是單獨出本鄉鎮古舊地圖集為妥。

地名拼音

第五編“港通天下”是本書最為精彩的部分,其中收集了16張由西方人繪製的寧波地圖。

地圖集的編者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這本書反映了寧波作為一個港口在古代的對外交流中舉足輕重。但筆者看來,本書的價值不限於此,它還給地圖蒐集愛好者指明瞭一些蒐集地圖的方向和方法。

以寧波為例,如果要蒐集國內的古舊地圖,得了解寧波的古名“明州”“慶元府”或是別名、雅稱“四明”;同樣的,你要蒐集西方人繪畫的中國古舊地圖,得了解你所在的地區各個時期被西方人稱作什麼。

第一張收錄的外文地圖是1375 年《加泰羅尼亞地圖》,它因出版地而得名,被譽為“中世紀最好、最豐富完備的一幅世界地圖”。14世紀,統治加泰羅尼亞的是阿拉貢王國。阿拉貢以航海與貿易為特點,所以十分重視航海圖。亞伯拉罕·克萊斯克繪製了這幅中世紀歐洲航海圖,文字為拉丁文,該圖是當時瞭解東方的必備地圖。在中國沿海有一個在Cansay(行在音譯,即南宋故都杭州)附近的港口城市,叫Mingio,這便是指寧波故名“明州”的音譯。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1375年 《加泰羅尼亞地圖》中的Mingio

緊接著聞名歐洲的寧波外文名是葡萄牙文Liampo。Liampo其實是Niampo的轉寫,Niampo之名應該出現在1554年。 當年,義大利人拉穆西奧編輯出版了《航海與旅行叢書》,該書的地圖中,Niampo被標在中國東海岸的陸地內側,指的便是寧波城。

當時官話為nieng,鼻音ng為何變成m呢?由於義大利語、葡萄牙語等羅曼語族文字,都是沒有把ng作為鼻音的,不過它們 m在韻母后變成鼻化母音,編者便用它來表示ng,跟m本來的音值沒有絲毫關係。

那麼,聲母n如何變成l的呢?Niampo變成Liampo,是葡萄牙人帶來的。嘉靖十九年(1540年)左右,寧波轄下的雙嶼葡萄牙居留地逐漸形成。葡萄牙人佔據雙嶼之後,把舟山群島以及對岸的寧波沿海伸入海中的地帶稱為Liampo,後擴大到江南東部。此詞應是從Niampo的音轉,因為葡萄牙人先接觸閩南人,而閩南語l、n混,Liampo便是閩南語的寧波音讀。此詞傳到葡萄牙本土後,製圖學家杜拉多甚至把江南很大部分誤當作寧波。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1570年前後葡萄牙人杜拉多地圖中的Liampo

另外收錄的重要地圖是衛匡國《中國新地圖集》的浙江分圖,它是早期歐洲人及來華傳教士所繪製的中國地圖當中質量最好、影響最大的一本中國分省地圖集。衛匡國根據官話時音為各地注音,在地圖中修正了相當部分的錯誤地名。對於寧波的介紹,他是先從Liampo這個早期葡萄牙文詞彙說起,並敏銳地指出,它與城市的本名有點出入;在他的筆下,寧波被賦予了Ningpo這一拉丁文名。隨著地圖在西方影響力的擴大,Ningpo這個概念為歐洲人所接受,名字從此基本固定下來。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1655年《中國新地圖集》中的Ningpo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印製了一部反映我國本世紀初全國郵電、郵政分佈情況的大型地圖集《大清郵政輿圖》。浙江分圖被收錄於本書第一編 “浙江省地圖上的寧波”中。此圖背後的故事與寧波密切相關。

1892年,寧波領事館翟理斯出版初版《華英字典》,“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確立。1906年春,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決定對中國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寫法進行統一和規範,並決定基本上以翟理斯初版《華英字典》 中的拉丁字母拼寫法為依據。只是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會議決定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它被稱作“郵政式”拼音。這一地圖集中用的正是“郵政式”拼音。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筆者收藏的1892年初版《華英字典》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大清郵政輿圖》寧波部分

1928年9月26日,國民政府公佈自己的拼音方案“國語羅馬字”,但由於本身繁雜,加上負責對外交流的海關係統控制在英國赫德家族梅樂和(赫德外甥,赫德也是從寧波發跡)手中,根本無法撼動威妥瑪拼音的地位。1930年慈溪縣城(今慈城)火車站站牌名用的仍舊是郵政式拼音Tzeki。國語羅馬字到抗戰時幾乎銷聲匿跡。1942年,民國版《浙江郵區輿圖》依舊採用“郵政式”拼音。國家積弱貧困,本國的文化工具都無法正常開展應用,甚至國內官方層面也不使用。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1930年慈溪縣城(今慈城)火車站站牌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1942年浙江郵區輿圖存在大量用郵政式拼音標註的小地名

而到了1982年,漢語拼音被承認為漢字拉丁化轉寫的國際標準。本書導論指出:“(現代西方的寧波地圖)所有地名都是根據漢語拼音來書寫,而不是晚清及民國時期西方出版的地圖那樣,許多地名是一西方人的方式來命名……西方地圖上寧波沿海地名翻譯的這一變化,從一個側面翻譯了中國的發展與進步。”

主要遺憾

《地圖上的寧波》使得曾經深藏館閣、散佚全球的寧波古舊地圖以一種精美清晰的形式集中出版,具有重要的檔案價值、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同時,還為寧波歷史地名、外語地名的瞭解和考證帶來了方便,對地圖愛好者搜尋、尋找古舊地圖也有借鑑意義。

但筆者還是感到一些遺憾,主要是地圖解釋過於簡單,沒有深挖其背後的故事。配圖說明就單幅地圖而介紹,沒有將有關聯的地圖相聯絡。在國內地圖方面,沒有將1950年代以來寧波行政區劃大調整納入介紹,如歷史上屬於紹興的餘姚、屬於台州的寧海何時劃入寧波,慈溪縣境的大變動等等。

在外文地圖方面,由於沒有對外文名的外文性質、地名來源以及對應中文語言(方言)進行考證和梳理,如Niampo、Liampo和Ningpo的來歷。這樣,尋找外文地圖的指導功能被減弱了。此外,作為漢語拼音主要發源地的寧波,沒有將世界兒童科普名作丁韙良的《地理書》、《地球圖》中的寧波方言注音地圖收錄更是一大遺憾。

地圖上的寧波:東亞文都的歷史足跡

寧波市檔案館:《地圖上的寧波》,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321頁, 9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