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引言

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放眼望去,盡是機器大作坊,盡是科技文明的產物。

隨著時代變遷,曾經的鐵飯碗在如今已經找不到出路。越來越多的手藝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取而代之的鐵飯碗變成了其他職業。

我們現在說的手藝人,在從前被稱為匠人。匠人的待遇很好,中國作為禮儀大邦,尤其是農村,每逢匠人來到家中,都得列為上席,好吃好喝地招待。

但是現在的生活已經便捷到不再需要比比皆是的手藝人了,所以在農村,有些手藝人甚至難覓蹤跡。

木匠

機器大作坊首先就取代了原先木匠的工作。木匠,指的是往常替別人打桌椅板凳的手藝人,他們大聲吆喝在巷子中,又或者是被人請入家中。

木匠很受人尊敬,從前,這個職業是個香餑餑。因為人人都需要木匠,不論是建造新家,還是搬入新居,哪家哪戶不需要添置新傢俱呢?

以前沒有培訓班,想要學好這門手藝,就得拜師。一些年紀大資歷老手藝精的師傅,十里八巷都有人送孩子來學藝,指望吃上這口飯,從此不愁生計了,可見木匠有多火。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雖然現在我們看見生活中的木製品不多,但是在從前,小到掛鞋的架子,大到衣櫥,從傢俱到生產工具,鋤頭扁擔,都是木匠打磨出來的。

木匠的工作並不輕鬆,什麼樣的傢俱需要用什麼樣的木頭,刷漆風乾除味,都需要人有足夠的聰慧,不是那麼好學的活兒。

可是現在我們的傢俱都幾乎是大機器生產,只需要人工檢查有無缺損。建造房子用的是水泥地板,很少人用木頭搭建房子。所以木匠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篾匠

篾匠其實就是用竹子或者是蘆葦編織生活用品的人。以前用的傢俱,除了木頭製作的,還有很多是用竹子製作。比如說斗笠。

現在已經很少看見有人披著斗笠了。下雨天,即使是農村,人人都拿著傘。偶爾看見水田裡披著斗笠勞作的人還會感到新奇。

篾匠這門手藝難度係數很高。比起木匠經常使用工具,篾匠卻只能用手編織。所以要求編織的手藝人得心靈手巧,還要心思細膩,才能處理好細節。

從前沒有嬰兒搖籃,農村的搖籃就是一個用竹子編織的大籮筐,鋪上棉絮和毯子,一個溫暖的搖籃就完成了。

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比如說用竹子最多的土家族或者苗族,他們的吊腳樓就是用木頭和竹子搭建完成的,所以篾匠很受人尊敬。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竹子的邊緣很鋒利,稍不注意就會被竹子劃傷。所以,學篾匠更要吃苦耐勞。以前,幹這一行的多半是男人,男人的手粗,但是力氣大。

有些物品需要很精細的完成,手粗笨就編織不好。比如說用來做裝飾品的小玩具,比如說多樣式的揹簍。

現在的農村,平原基本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勞作,只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還會使用揹簍這樣的工具。所以篾匠也逐漸在農村消失了。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騸匠

木匠和篾匠雖然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知道曾經有這個職業。可是這個職業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騸匠,看字面意思也瞧不出什麼門道。可是,在農村,這一行確實十分吃香的。

家家戶戶都養的有家禽,少則十幾二十,多則二三十,這些家禽小時候幾乎都要進行閹割和特殊處理。騸匠就是對這些家禽進行閹割的人。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雖然不大好聽,單閹割一隻也賺不了什麼錢。但是一家有好幾幾隻,村裡又通常住著成百上千的人戶,錢就多起來了。

所以,雖然說它比前兩種職業接觸的環境都要髒一些,但是,它是可以在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可是木匠篾匠卻要操作很久才能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物品。

騸匠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難了。閹割完動物要保證他們不受感染,又必須要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的痛苦,而且還要保證清理乾淨沒有殘留。

現在農村一般不大使用這麼粗魯的方式,他們會把藥物摻和在食物裡,從而達到目的。所以說這種手藝人也逐漸在消失。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石匠

石匠很好理解,就是鋪磚修石的匠人。可別小瞧了這個職業,從前厲害的石匠,個個都是藝術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就像木匠打造傢俱的時候要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和創新來推陳出新一樣,石匠建造石橋,也和審美有莫大關係。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村裡子最少不了的就是小橋流水。正因為有水源,所以大家才傍水而居,天晴還好,捲起褲腳可以淌過去,但是一到雨天就不行了,尤其是小孩兒,絕對不能淌水過去。

所以石匠就必須打造一道道小橋,幫助人們度過潮溼陰暗的雨天。江南多溪流,雨季又漫長,一座賞心悅目的石橋出現在霧雨朦朦的盡頭,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

除了打造石橋,石匠們也要打造生活用品。從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石磨。“有錢能使鬼推磨”人人皆知。石磨可以用來磨玉米,磨黃豆,然後做豆腐,做玉米糊糊。

在以前的農村,這些都是難得的美味。可是現在隨處都買得到豆漿,大家也不再使用石磨這樣的物品。久而久之,石匠也在逐漸消失。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焗匠

第五種逐漸消失的手藝人就是焗匠。別說九零後,就連八零後都沒有怎麼聽過這個職業。可見這個行業的落寞。

可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農村,這個職業還是個流行的活兒呢。

每個村子都得配備一兩個焗匠,就像是現在買房子,要問清楚周邊的配套設施一樣,焗匠就是當時配套設施的一種。

以前用的鍋碗瓢盆,用爛了也不會立刻扔掉,而是請焗匠修修補補,這裡貼上一塊鐵皮,那裡焊上一根鐵絲。這樣,物品就能接著使用了。

不過,現在的鍋碗瓢盆即使壞了,也就扔在一邊。有些節儉的家庭,會把它拿來當花盆,或是種小蔥,種蒜。所以焗匠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

小結

學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手藝需要人傳承。職業可以消失,但是手藝不能丟。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因為這良好的品質,上一輩才能留給我們這麼多寶貴的財富。

所以,不論科技怎樣發達,不論文明有多進步,吃水不忘挖井人。瞭解這些匠人,也是走進曾經物質匱乏的年代,時刻提醒我們。何況,這些匠人身上,不僅有手藝,還有情懷。

農村5類匠人,曾經被視為“座上賓”,可如今卻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