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如果說近些年韓國電影不斷嶄露頭角,那就不得不提兩部韓國電影:《寄生蟲》和《燃燒》。《寄生蟲》在奧斯卡大獲成功,而《燃燒》更是在戛納獲得了場刊3。8分(滿分4分)的歷史最高分。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對於這兩部佳作,我個人更喜歡《燃燒》。《寄生蟲》對於普通觀影群眾足夠“親民”,同時對於資深影迷也有很多的解讀空間,是電影發展方向的一部佳作。但我之所以喜歡《燃燒》,是因為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感到不明緣由的恐懼。特別是獨處的時候,甚至會身體發抖。於是我便開始回顧整部電影,試圖尋找恐懼的緣由——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和我有關嗎?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首先,電影中只有一個小孩看著燃燒的塑膠棚和本給一個女人化妝的片段不是由鍾秀的視角展開(結合前後劇情這兩個片段是鍾秀的夢和聯想),其他全部故事都是以鍾秀的視角展開的,也就是說所有的故事都是鍾秀經歷的。加上他生活的困境和自己是一個一直找不到寫作靈感的“小說家”的角色設定,所以整部電影都是鍾秀的故事——一個因為誤解造成的悲劇。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而一個人的誤解往往在一個人遭遇了現實與理想的樣子巨大落差時,會更加明顯和誇張。前面的劇情都好理解,就是後面的懸疑部分,其實可以大膽地解讀為鍾秀因為人生的不得意、父親的官司、本和自己的貧富差距、本和惠美的關係、惠美的不羈與失蹤而開始對現實扭曲的判斷。首先惠美的失蹤到底是因為被本殺害,還是因為真的不打算再聯絡鍾秀了。因為他們見最後一面時,惠美毫不顧忌本在現場而裸體跳“飢餓者之舞”,被鍾秀責罵惠美“只有婊子才會這樣脫衣服”,而惠美唯一相信的人就是鍾秀,連鍾秀都不理解自己,那惠美像自己常說的那樣“像那片晚霞一樣消失不見”也是合乎情理的。那麼惠美將鍾秀送她的手錶落在本的家,將貓交給本飼養,也都是有可能的。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而支援本殺了惠美的重要論據就是在吸食大麻後本說了一段自己喜歡燒“塑膠棚”的話,還說下一個要燒的“塑膠棚”離鍾秀很近很近。而鍾秀找遍了附近的塑膠棚,都沒有被燃燒了的“塑膠棚”,所以鍾秀和大部分人都覺得“塑膠棚”就是指的像惠美這樣普通的人。這裡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到底是不是鍾秀遺漏了,或者“燒塑膠棚”並不是隱喻殺了惠美,而是隱喻其他的東西或者是“吸引像惠美這樣的普通人讓她們以為得到自己的愛後再拋棄她們”。畢竟殺一個人並不像本說的那樣“警察是不會在意這些的”。這樣的話本洗手間裡那些廉價的裝飾品也可以正常的理解為他的“戰利品”。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針對最後鍾秀殺本,網上很多評論是認為那是鍾秀的想象。我並不這麼覺得,如果是想象,就不會在想象裡讓本說出“惠美在哪裡?不是說要和惠美一起見我嗎?”。那樣就說明鍾秀心裡也認為本沒有殺惠美,那就不存在鍾秀要殺本。所以整個故事就是鍾秀因為現實的不斷崩塌,而開始對身邊的事異常敏感,從而給周圍的事自己先入為主的下定了一些定義,導致了一個殘酷現實下的個人悲劇。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案例,因為自身遭遇的影響對一些事形成了很深的誤解,不斷給它找合理的理由去支援它,引發了大大小小的“悲劇”。個人的隕落也是社會的縮影,這是社會的悲劇,也是個人的悲劇。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所以《燃燒》燃燒的是鍾秀,燃燒的是現實生活中像鍾秀一樣為了給不如意的生活找一個合理的解釋的“塑膠棚”。

電影《燃燒》燃燒了什麼?

《燃燒》之所以有更多的解讀空間就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所有的東西都沒給出答案,以上也是我個人的見解,只是給大家多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