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說臘梅:人們為什麼習慣用“一剪”而不是“一枝”來形容梅花

臘月說臘梅:人們為什麼習慣用“一剪”而不是“一枝”來形容梅花

昨天有朋友在群裡放了臘梅綻放的圖片,那肆意的朵,那嬌嫩的黃,那傲寒的姿,那恬淡的意,無一不讓人欣欣然想頌之。

《一剪寒梅為誰開?》

臘月裡,臘梅開,霜風欲折腰,迎寒卻開懷。

傲骨錚錚笑吐香,素衣淺染說彭拜。

含苞無猜意,吐蕊情竇開。

一剪,一剪,又一剪,為誰表白,為誰咍?

順勢就用“一剪”來形容梅花了,卻又在瞬間有了疑惑,花開一枝多妥帖啊,偏遇到梅花怎麼就用“一剪”來形容呢?看來一個人的語境和語言習慣,是先入為主也。

如此,便想仔細揣摩一下用“一剪”形容梅花的用意了。

一說:

一剪梅是詞牌名,亦稱“臘梅香”,得名於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

且讀周邦彥的一剪梅:”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疏枝,略點眉梢。輕盈微笑舞低迴,何事尊前,拍手相招。夜漸寒深酒漸消。袖裡時聞,玉釧輕敲。城頭誰恁促殘更,銀漏何如,且慢明朝。”

這裡的“剪”,想來周邦彥是借用了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意境吧。如果說春柳是被“二月春風”修剪出來的,那麼,為什麼梅花就不是被隆冬的霜雪寒風裁剪而出呢?

此說,已瞭然“一剪”之一斑。

臘月說臘梅:人們為什麼習慣用“一剪”而不是“一枝”來形容梅花

二解:

“一剪梅”這三個字其實就是一束梅花的意思,只不過是把動詞“剪”字量化了而已。細品,動詞作量詞用,不僅可以使原本靜態的畫面瞬間生動起來,而且給讀字的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

剪,向前一步是“剪影”,如此想來,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立體的寒梅圖,斜插疏枝,既有枝的遒勁,又有花的嬌婉,還突出了冬的凜冽,即便不踏雪尋梅,依然卓然眼前。

一個“剪”字,讓賞梅之雅事,蘊含於靜態文字的動韻之中。

臘月說臘梅:人們為什麼習慣用“一剪”而不是“一枝”來形容梅花

三意象:

一枝几案誰所置,便覺春意生睫眉。

愛梅,不止古人,今人亦然。

剪一枝梅,斜插瓶中至於案頭,除卻雅趣之外,更是添香於室,燃情於冬。

自古“梅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第一位便是梅了,可見梅之韻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梅,其幽芳逸緻,風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態;可滌人之穢腸,而澄瀅其神骨;可致人之胸襟風度,而品格其高尚。

以故,用“一剪”來裁梅,更能體現愛梅之士敬梅之心也。

當然,這裡的“剪”是純粹的動詞,剪梅插瓶養之,便有了雕琢之意。雕之,現清高之勢;琢之,展骨傲之志。

臘月說臘梅:人們為什麼習慣用“一剪”而不是“一枝”來形容梅花

四聲調:

剪,讀起來有朗朗韻,聲揚,明快利落。

枝或株,平韻,勢弱而抑了梅花之性格也。

如此一二三四,吾之淺解,你意如何,可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