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戀戀不捨地送走了“悲情”的魯隱公,咱們的“史話”故事也要來到一個新的紀元,即姬息的弟弟姬允的執政時期。那作為這位新魯侯的開篇故事,咱們要講些什麼呢?在下想給大家說一說有關隱公被殺時的一個小謎團……

先等等!先等等!“閒敘”童鞋,你這也太留戀魯隱公了吧?明明姬息的故事已經結束了,你上次還特意為他補上了一篇好似外傳的文章,怎麼今天還要繼續聊隱公的話題啊?各位別心急,我雖然很同情魯隱公,也替他感到十分惋惜,但真不是因為留戀姬息,又故意提到他的。實在是

之前的“史話”中,有一處小分歧在當時沒法講述,只有到了姬允繼位時才能夠說明白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再談隱公,只是為了搞清真相

至於您要問這個小分歧是什麼?這便是

隱公離世時,《史記》和《左傳》做出的不太一致的記載

。相信細心的朋友還記得,在“魯國史話十五”這篇文章裡,鄙人曾寫到

羽父向姬允搬弄是非時,《史記》明確寫了“子允許諾”

。說明姬允這個弟弟並沒有兄長那份仁慈,同意了刺殺隱公的行動。可同樣的事件在

《左傳》中卻對此不置可否

,彷彿姬允還顧及親情,並沒有明確表示同意。那到底是哪部史書更準確呢?

按說

《左傳》成書在先,《史記》編撰在後,出現歧義的話應該更相信離歷史事件更近一些的記載

。並且,此前曾有很多次的實證證明了,太史公的《史記》確有不少錯漏之處的。莫非這一次司馬遷又搞錯了,臆測了姬允的想法?其實隱公的這個弟弟並沒有那麼冷酷,而是羽父又獨斷專行了呢?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總是被後人不斷質疑的太史公

這正是我今天不得不再次艾特一下魯隱公的原因,因為就

在下看來,太史公此次的判斷沒有錯。姬允在羽父刺殺隱公的行動中,並沒有顧及兄弟之情,反倒是起到了助推劑的作用

。至於鄙人如此肯定地下了結論到底有沒有依據?從孔夫子的

《春秋》

,甚至是

《左傳》

本身的記載中,就

能找到例證

。而這例證也很簡單,就

三個字

,它便是記錄於兩部史書之中,發生在魯桓公元年春的

“公即位”

公即位?“閒敘”童鞋這有什麼好奇怪的,隱公離世,桓公正常即位而已,這不是很正常的記載嗎?難道姬允繼承魯侯之位不應該被記錄在史書當中麼?沒錯!

姬允即位的確不應該被寫在史書裡

,並且,這還不是鄙人現在才得出的結論,

早有公羊高和穀梁赤兩位先賢對此發表了他們各自的看法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春秋》中“公即位”三個字揭示了真相

先來看看公羊先生的說法,他在

《公羊傳》

中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設問:“繼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其意思就是

像隱公這種被弒殺離世的國君,在他之後繼承爵位的人,不應該寫明“即位”

。而這裡偏偏特意寫上“公即位”三個字,

公羊高認為這是隨了桓公的本意

,不就是

證明了刺殺行動是姬允首肯的

嗎?(“繼弒君不言即位”在《春秋》中是有體現的:如魯閔公被殺害後,孔子在撰寫“僖公元年”的歷史時,只用了“元年春王正月”這一句話來表述僖公已經繼承了國君之位,卻沒有明確寫出“公即位”三個字)

瞭解了公羊高的立場之後,咱們再去讀讀

《穀梁傳》

,無獨有偶,穀梁赤在書中

也對桓公的即位表示出了不讚許的態度

。並且,穀梁先生比公羊先生還要認真,特意寫了一大段話來說明這裡的“公即位”三個字是有多麼的無情無義:

“繼故不言即位,正也。繼故不言即位之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弒也。繼故而言即位,是為與聞乎弒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於先君也”

穀梁赤在這段話裡特意提到了,

如果先君沒能善終,不管是他兒子還是兄弟繼位,都不會去舉行即位儀式

。這樣做的目的是新任的國君要

表達自身對先君的哀思,也表明自己不忍即位的立場,是種“仁義”的表現

。可桓公在隱公被殺後,孔子寫明瞭“公即位”三個字,說明

姬允上位時舉辦正式的即位典禮

。那如此不顧情分和道義的即位方式能證明什麼呢?予以為除了能

證明姬允與姬息兄弟之間已無恩情可言,證明桓公是隱公之死的幕後推手

以外,恐怕也沒有別的什麼可以證明的了。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公羊高、穀梁赤對“公即位”的看法一致

如此看來,司馬遷在寫《魯周公世家》之前,一定是看過了公羊、穀梁兩位先生的註釋,才做出了姬允許諾羽父殺害兄長的斷言。可以說

太史公這一次應該是有憑有據,沒有一點錯漏之處

。至於

《左傳》

為何

沒有明確寫出魯桓公首肯刺殺行動

這件事,想必

跟這部史書的寫作風格有關係

大家可以好好品讀一下《左傳》這部書,它並不像“春秋三傳”中另外兩部那樣,以註釋《春秋》原文為主。

《左傳》

可以說為咱們後人

補充了大量的歷史資訊,把碎片化的資訊按照魯國國君的年表有機地整合成一個整體

。這雖然看上去像是左丘明在記流水賬,彷彿只是在堆砌歷史故事,但他

也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評論在其中

的。書中那位經常要出來發表一些真知灼見的“君子”,鄙人以為他就是左丘明先生自己在書中的化身,只不過左先生沒有明說罷了。

新一任魯侯與人密謀殺害自己兄長的這件事實在是太過私密

了,無論是姬允點頭答應的,還是口頭許諾的,都不太可能真的流傳出去。所以,

連“君子”都不太可能聽到這些隱秘的訊息,自然這一次也就沒有過分發表見解

了。另外,

左丘明

的身份也與其他兩傳的作者不同,他

是魯國附庸小邾國的史官,對於宗主國國君的一些事情不太方便明說

。可是,左丘明依然是一位

良心史官

,即使不能明說,他也學著孔夫子的記述形式,

原樣把“公即位”三個字給搬了過來,留給後人自己去品讀

了。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魯國附庸小邾國史官——左丘明

現在各位應該明白了吧,

魯桓公首肯了刺殺隱公的行動是件明擺的事情,再加上有前人已經把話挑明瞭,所以《史記》中才有了明確的記載

。而

左丘明由於身份所限

,不能寫得那麼明白,

才在《左傳》中對此事避而不談

了。好了,既然這個小謎團已經搞清楚了,咱們真的要正式進入魯桓公元年的故事了。那下一次咱們要說點什麼呢?暫時保密,留到下回再見分曉。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透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隱公被弒之謎、姬允許諾刺殺、史記明說、左傳不表、公即位、公羊穀梁、佐證史記、左傳避諱原因、兩書皆正確。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