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中的“妹”和“嫲”,你被人這樣叫過嗎?

妹” 是客家話中的常用詞,有幾種意思,可以指“女兒”

,如“妹欸”,也可以指“妹妹”,如“老妹”;

還常用於指稱年輕女性

,如“細妹”、“細阿妹”、“靚妹”等。

客家話中的“妹”和“嫲”,你被人這樣叫過嗎?

但除此之外,客家話中還有一些由“妹”構成的詞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這些詞卻與我們漸行漸遠了。如“阿妹”是長輩對晚輩的暱稱,無論男女,小的時候都常被父母叫做“阿妹”,即便是長大成人了,父母也仍會用

“阿妹”

來稱呼自己的孩子,承載著無限的疼愛之情。此外,還有“花囤妹、等郎妹、駁腳妹”等,三者都是對不同女性的指稱。

“花囤妹”

指的是舊時客家婦女在丈夫下南洋後,家中無後,又沒錢買別人的兒子續香火,便領養一個女兒守家,叫“花囤妹”,有“囤家”之義。

“駁腳妹”指的是男方喪妻後再娶的女子。因為此女子要繼續履行死去妻子的一切職責,包括認前妻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逢年過節得去前妻孃家“轉妹家”,所以叫“駁腳妹”。

“等郎妹”

在客家地區又叫“等郎嫂”,是指舊時在嬰幼兒時便被賣給或送給人家做媳婦,期間像帶小弟弟一樣服侍未來丈夫的女子。

客家話中的“妹”和“嫲”,你被人這樣叫過嗎?

  上述三個以“妹”指稱的客家女性的命運應該說都是不幸和悲慘的,但在客家人心目中,這類女性是符合傳統客家社會的道德和行為要求的,因而均能以“妹”指稱。

  客家話中還有一個常用於指稱女性的詞“嫲”,相比較“妹”而言,“嫲”則沒那麼幸運了。

“嫲”本指雌性動物的,後用在指女性的詞,帶有貶義色彩,如一些道德敗壞或行為不符合社會倫理規範的女性均用“嫲”來指稱,如老舉嫲(妓女)、“媱嫲”(穿著花俏、行為不端的女性)、“懶屍嫲”(懶婦)等。

客家話中的“妹”和“嫲”,你被人這樣叫過嗎?

有些詞後面可加上“妹”和“嫲”,但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如同樣是指稱愛哭鼻子的女孩子,可以說“叫吱妹”或“叫吱嫲”,前者有憐愛之情,後者則厭惡之感。女孩子名字後面也通常可加“妹”或“嫲”,如“阿英妹”、“阿英嫲”,前者可作為一般指稱,而後者則只能用於指稱熟悉的同輩或晚輩女性,否則是不禮貌的。

可見,客家話中的“妹”正如客家情歌裡所唱的:“條條山歌有妹名,一條無妹唱唔成”,一聲“妹”的呼喚中傳遞多少的濃情蜜意。

時至今日,“客家妹”一詞家喻戶曉,已成了客家新女性的代表,是客家文化中一道抹不去的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