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今夏話題度最高的電視劇要屬《小歡喜》了,劇中講述了三個家庭面對高考時的不同狀態,劇中映射出的家庭教育問題,也一再被網友直言太現實了,太扎心了。

最新一集的《小歡喜》,又出現了一輪新的收視高峰,那就是喬英子終於不堪重負,患上抑鬱症,情緒崩潰要跳河自殺!

坦白講,看完這段戲,我感到非常難過,難過的不僅僅是因為英子的崩潰自殺,更是因為英子在喊出”我就是要逃離你“後的一段獨白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我知道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

“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沒有變成你們心中的樣子!”

這一刻,英子是絕望的,不僅僅絕望在母親的高壓和對自己的不理解,更絕望在自己的無能和失敗,與其說她對父母失望,不如說她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失望。

明明已經被壓的喘不過氣,明明已經逼到了懸崖邊上,可心裡卻依然體諒母親的辛苦和付出,將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配不上母親的愛。

這一切都因為英子太懂事了,懂事的讓人心疼。

為了讓母親開心,英子為無意中說出”早飯想吃豆漿油條“而驚慌不已,面對早餐拼命擠出自己的假笑,忍住噁心吃下海參。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為了讓母親開心,任由母親將房間的牆壁改為玻璃窗,隨時觀察自己學習。

為了讓母親開心,她請求父親從小區搬走,減少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

……。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所有的人都羨慕宋倩有一個省心、懂事、聽話的學霸女兒。然而這個懂事的女兒最終卻患上了憂鬱症,選擇自殺!

真是應了柴靜說過的一句話:

“每個輕鬆的笑容背後,都是一個曾經咬緊牙關的靈魂。”

01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就分兩種,一種是乖巧懂事,聽話順從

;另一種是調皮搗蛋,不懂事的。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做過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的確,懂事的孩子誰不喜歡,乖巧聽話,特別省心。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懂事是如何形成的?懂事真的是他們真實的自我嗎?

“懂事”的孩子往往

也來自兩種家庭

一種是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愛,給予孩子充分空間,互相成長。這是在幸福中懂事。

另一種則是父母忽視孩子的需求與想法,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強制要求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不易,控制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順從父母的意志。這是在不幸中懂事。

而大部分的

家庭都是

第二種情況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提到過:中國家庭中大多存在一個

”功利化的關係“

。父母愛孩子,往往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看

“你有什麼值得我去愛的地方”

“你乖乖地聽話,爸爸媽媽才喜歡你”

“你考到100分,我才會帶你去玩。”

“你認真學習,才是好孩子。”

……

家長不斷提要求,而孩子只能被迫接受;

家長不斷讓孩子滿足自己的要求,而孩子只能犧牲自己成全父母。

在親子關係中,真正有問題的其實是家長,你忽視了孩子的內心,讓孩子不得不拋棄真實的自我,你不斷用“有條件的愛”去換取孩子的服從、

孩子被迫不斷去迎合父母的喜好,換取父母的歡心,努力讓自己變成父母心中的樣子,去換來父母的愛和讚美。

孩子的懂事聽話,不過是在用自己的一再忍讓和委曲求全,去縱容父母你的得寸進尺。

說到底,孩子的懂事其實是一場被父母利用孩子的愛換來的綁架!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02

知乎上有這樣一條提問:“懂事的孩子快樂嗎?”大概4000多條回答中,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是——

不快樂

那些被冠以乖巧懂事的孩子,大概是這樣的:

看見喜歡的玩具,只要你說太貴了,立刻乖順地拉著父母的手走開;

被別人搶走了玩具,只要你說你應該讓讓弟弟,他會立刻鬆開手不哭不鬧;

學習已經很累了,只要你說你要努力啊,他會任由你將課餘時間全部報上補習班。

太幸福了!不用操心、不用管教、不用勞神,父母輕鬆自在,旁人羨慕不已。

殊不知,這種表面的風光,卻換來孩子的遍體鱗傷:

1、

懂事的孩子

丟失了自我

馬伊琍曾坦言最後悔的事就是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讓女兒過分“懂事”。

一次,女兒和同學玩過家家,有的孩子扮演媽媽,有的孩子扮演寶寶,雖然愛馬也想當媽媽,可是她不敢說,只能委屈地扮演寶寶。

當馬伊琍告訴女兒“你完全可以拒絕”時,愛馬卻說“我不敢”。

這時,馬伊琍才意識到這個被人人稱讚的乖孩子,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她內心膽小,動不動就認錯。只要自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懂事的孩子失去的是孩子應該有的任性和天真,他們本應天真無邪卻過得謹小慎微,因為他們太在意別人的感受,他們喪失了對慾望的追求,他們成全了別人,卻丟失了自己,留下的只是一副假面的軀殼。

2、懂事的孩子會

形成討好行人格

作家陳嵐曾發微博:

要怎麼改變“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別人的善良?”

她說自己總是極力地希望能夠“常常安慰”別人,“時時餵養別人”,即使透支自己也樂此不疲。後來一個摯友說:“你配得上世間最好的愛。你不要這樣不愛自己,覺得自己不配。你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很低的位置。過度的付出,聖母人格,必然招致吸血鬼巨嬰。”

她才漸漸地懂得,用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學會“愛自己”。而這個過程,非常痛苦。

家庭治療大師薩亞指出:討好的本質是低自尊,就是從心底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懂事的孩子大多比較敏感,他們很在意外界的反應和看法,他們總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他們習慣犧牲自己的內在渴望和需要去取悅迎合別人。漸漸地,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最後乾脆放棄自我,只要別人開心就好。於是就慢慢地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像《龍貓》裡說的:懂事的孩子更讓人心疼!

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自己原本的樣子早已變得模糊不清。

3、

懂事的孩子更容易精神抑鬱

懂事的孩子,父母大多控制慾比較強,子女長期處於被控制壓迫的狀態,無法形成完善獨立的人格。

一方面,懂事的孩子對他人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無法拒絕,另一方面,他們又心有不甘但是因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而不敢爭取。

他們無法直面自己的真實需求,將所有的慾望和真我牢牢地壓制。

他不停生活在這種矛盾中,將負面的情緒慢慢地內化為消極的態度,於是最終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張悅然在《櫻桃之遠》裡寫道:“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洩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涼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總是想,孩子是可憐又可敬的。”

懂事的孩子,最終被“懂事”這一標籤傷害的體無完膚!

03

孫瑞雪提到: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在於,允許兒童在他的內在創造博大的自己。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要的是一個言聽計從,失去自我的孩子,還是一個獨立有主見,擁有完整人格的孩子。

1

、允許

孩子有小脾氣

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或者情緒無處宣洩。長期以往,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世界的熱情,使孩子失去自信,缺乏自我肯定。

既然我們允許孩子在開心的時候大笑,就應該允許孩子在生氣的時候發脾氣,在傷心的時候哭出來。

允許孩子抒發情緒的同時,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管理。

告訴孩子,人有不同的情緒是正常的,你可以將你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但是必須以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為前提,告訴孩子要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2、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聰明的父母會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真傾聽孩子的內心感受,去體會,去換位思考。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瞭解孩子。

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不會強制孩子聽從,而是從不同角度為孩子分析,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厲害關係。

3、鼓勵孩子正視自己的感受

鼓勵孩子做自己,傾聽自己的真實想法,去探尋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愛與支援,保護好孩子,讓孩子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天性,做自己世界的C位!

4、用“無條件的愛”去替代“有條件的愛”

愛就是愛,尤其父母的愛,本就是發自內心的,無條件的,請將那些充滿功利的條件去掉。讓孩子完全沉浸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

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那就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制定學習計劃,和孩子一起努力。

希望孩子尊重父母,那就先尊重孩子,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平等的交流。

將“有條件”換為“無條件”時,你也收穫一段更親密的、更和諧親子關係

《小歡喜》英子抑鬱自殺,可怕的是,她認為做錯的是自己

兒童心理作家黃杏貞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

父母們的情緒智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天性和個性,而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各自的精彩,而不是成為生產線上的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