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宦官在古代政治是難以被忽視的一股力量,在很多朝代宦官都不允許干政,但是作為皇帝的身邊人歷朝歷代都不能完全的讓宦官不幹政,尤其是明朝,明太祖減少宦官數量,明令宦官不得干政,不得讀書,但是後來明朝卻成為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朝代之一,先後出現了劉瑾、魏忠賢等有名的大太監,,今天從宦官自身的努力來講宦官為何能顧在明朝大放異彩。

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宦官干政的開始,太監抓住了明朝最大的一次政變

在文帝和太祖當政的時候太監確實有些被壓制的太慘,這點從吃上面就能夠看出來。

太監的工資並不高,明初中書省曾向朱元璋建議太監“月祿三石”但是朱元璋堅持認為“一石”就夠了,所以明初太監的工資有限。

要知道宮裡不是外面,你領了糧食也沒法做著吃,“各直房飲食,都從河邊等處做成,抬入宮,以炭火熱食之,不敢煤灶也”。就是說太監就是把冷的食物加熱了就直接吃了,因為廚房是不做他們的飯的,這種食物當然是沒有什麼好吃可言的。 ——明·劉若愚《酌中志》

對於人來說吃是最基本的,如果吃都不好那麼其他的就更別想了。太監的地位低下,不允許有任何感情,也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就這樣被關在宮裡為那些皇家服務,所以太監都是一些沒有父母自幼被送進宮的孩子或者是戰俘、獲罪之人。我始終牢記一句話,哪裡有壓迫那倫理就有反抗,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能迸發極大的力量,所以在成組靖難的時候多有太監向朱棣通風報信,而成祖靖難成功以後太監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

“燕師迫江北,內臣多逃入其軍,漏朝廷虛實。文皇以為忠於己,而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委任。——《明史》

比如宦官劉通自幼入王府服侍朱棣,本來這個人是朝廷安排監視朱棣的,但是他最後卻倒向了朱棣,後又隨成祖南征北戰立下大功。朱棣“特賜居第,以王氏之女為配,俾理家政,以奉其母,恩至厚也”,這件事被劉通的後人刻在墓誌銘上。——《中國曆代石刻拓本》

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但這只是對於少數有功太監的賞賜並不能真正的改變太監的地位,真正改變太監地位的還是帝王之心。靖難成功的朱棣始終多疑,他害怕那些像方孝孺那樣死忠於建文帝的人,同樣也害怕那些屈服在他武力下的人。像方孝孺那樣的人造他的反怎麼辦?屈服於他的人日後為何不能屈服於別人呢?

所以他重新組建了錦衣衛,所以他更願意相信在他身邊服侍的太監。太監為何能夠得到帝王的信任?因為這個群體和那些大臣不一樣,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仍然有很多三朝元老,即使不能繼續任職大多數也能夠安享晚年,但是太監不同,他們只有跟著從小就服務的皇帝,沒有一個皇帝會信任老皇帝留下的那些太監。所以朱棣信任這些太監也願意把權力交給他們,這也是他們透過努力得到的。

朱棣在永樂十八年設立東廠,由身邊的親信太監擔任提督,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宦官可以正大光明的干預朝政。朱元璋不允許太監干政成為一紙空文,太監開始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朱棣設立東廠這是干涉刑部,用鄭和作為使節這是干涉禮部,“永樂八年遂敕內官馬靖往甘肅巡視”這是干涉兵部,“永樂二年中官於應天府私取工匠役之”這是干涉工部,太祖時期內廷官員由吏部管理,現在作為單獨的機構出現了。後來內庫又被單獨分了出來,這難道不是干涉戶部嗎?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內監》《明史·宦官一》《明太宗實錄》

《明史》:置東廠,令刺事。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所以說從永樂時期太監勢力才再次抬頭,明朝的太監干政是從永樂時期開始的。

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太監勢力的發展

1、知識改變命運,司禮監的崛起

明朝太監的權力集中地就是司禮監,但是在明初司禮監的權力並不大“掌冠婚喪祭禮儀、制帛與御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並長隨當差內使等人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其實都是一些瑣事,而且朱元璋嚴令禁止內官讀書識字,而司禮監的崛起就是因為讀書識字。我在前面說了永樂年間開了明朝宦官干政的頭,皇帝把太監放到一些重要的位置上,但大部分並不是司禮監的官員,這時候的司禮監仍然是一般的衙門,但是自從宦官讀書以後一切變得不同了起來。《明史》

宣德元年設內書專門培養太監讀書,明代宦官受教育大多是透過內書堂學習。所以其實明朝擔任地方和宮中重要官職的太監其實大多數都是很有學問的,例如司禮監太監蕭敬“性穎敏,少讀書能知大義,後遍觀典籍,學益富。作詩清逸,無纖麗語。字初臨歐帖,晚變入沈體,尤好草書”。《明代宦官史料長編》

而太監也是知識分子了那麼很多事情皇帝就可以和太監商量了,司禮監取代了外廷一部分的職權。明朝罷黜丞相,除了朱元璋以外他的後代沒有一個像他那樣精力旺盛的,雖然內閣寫好了意見皇帝直接同意或者否決就可以了,但是每天那麼多的奏摺也是看不完的。自宣德以後除數本由皇帝親批以外,大部分由外廷和宦官代為披紅,所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應運而生,這樣太監有掌握了一部分皇權。——《明宣宗實錄》《明宮史·木集》

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啊,如果太監不識字,他們即使有心這個權力也落不到他們手中去,而且因為重要的職位都是由內書堂出來的太監做的,所以他們都是同學,同一年畢業的就是同年,這和科舉考試一樣一樣的,這些人互相幫助,加強了太監的凝聚力。

2、把手伸出宮去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殆政,所以不是內廷壓倒外廷就是外廷壓倒內廷。當內廷壓倒外廷的時候也並非是全力打壓,畢竟太監不可能到朝堂上當戶部尚書去,所以太監拉攏一批人打壓一批人,在外廷扶持自己的勢力,養子和義子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雖然有像魏忠賢這樣入宮前就結過婚的,但大部分太監都是從小入宮,沒有親兒子的,但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權力的太監一般都會有養子或者義子,太監不能當戶部尚書但是他們的兒子可以啊,太監就是透過這種方式控制朝堂的。

中書舍人徐頤,“家貲累萬,因拜太監王振為父,得除中書舍人”這種是義子,更多的是一種權力或者利益的交換,但是這種交易並非不可靠。有得就有失,若義父倒臺這義子自然是跑不掉的,所以這種關係並非不牢靠。——《明英宗實錄》

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另外一種就是養子,一般是家裡的兄弟過繼給太監的,這種關係比義子更加可靠。翰林院編修李泰就是司禮監太監李永昌的養子。還有就是大太監收養小太監的,大宦官透過將小 宦官拉入自己名下,從而擴大宦官一脈的政治權勢。

《大明律》雖然規定太監與朝臣不得交往,否則“妻子流二千里安置”,但實際上太監與朝臣交往密切。比如張居正和蘇杭織造太監孫隆的關係就很好,在《張居正文集》有一篇《答織造太監孫東瀛》記載:“近有旨停罷織造,實出聖母、皇上軫念小民至恩,孤面奉聖諭行之者也”。可見太監的勢力不僅僅只在內廷當中。

在地方上太監也有很大的勢力,比如鎮守太監。鎮守原為武將官職,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省都有鎮守總兵官,這自然讓當皇帝的不太放心,所以讓自己親信的太監去監視,這樣就有了鎮守太監。“洪熙元年二月,敕甘肅鎮守太監王安”,這是第一次在文字上出現鎮守太監這個名稱,在權力上鎮守太監與鎮守相同,此後全國各地皆有鎮守太監,正統年間甚至出現分守太監。按說鎮守太監這是軍事上的官職但是手往往不僅限於地方軍事。正德二年,“劉瑾矯詔令內閣撰敕,天下鎮守太監得預刑名政事”。鎮守成為了鎮守太監的下屬,鎮守太監得以能夠干涉地方事務——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明英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

在地方上還有一些其他太監,比如杭州織造太監,負責向宮裡運送絲綢的;礦監,負責採礦的等等,這些太監也經常干預地方事務,從中央到地方,太監構成了一條大網。

明朝太監當權,雖有環境的影響,但是也和他們自身的努力有關

在太監權力逐漸擴大穩固以後,終於等到了朱由校這個木匠皇帝,迎來個魏忠賢這個九千歲,終於迎來了太監權力最大的時候。其實九千歲是明朝太監經過百年演變才出現的,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天啟的原因,但是如果太監還是像洪武時期的那個地位必然是不可能出現天啟時的局面的。

明朝太監勢力是逐漸壯大的,並非一蹴而就的,雖然有大環境下的影響但是和太監自身的努力也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