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在馮小剛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集結號》,然後是《天下無賊》。

《集結號》也是一種初心的燃,一個英雄初心的燃。

馮小剛有一次在高曉松聊《集結號》時,說當初準備拍另一個版本的結局,拍成穀子地最後沒有找到當年兄弟們的遺骸,而是長年累月地在煤堆裡挖,大寒天裡凍死了,一切到最後沒有得到救贖。

高曉松還跟他調侃,沒準兒這樣拍的話就能獲大獎,因為這樣的結局雖然不能讓觀眾覺得舒服,但是會讓那些大獎的老爺子們覺得舒服。

但是馮小剛還說是,他不願意拍成那樣,因為那樣他心裡會不舒服。

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不管國際上獲獎的戰爭片有多少是以遺憾的結局而獲獎的,有關《集結號》,我還是願意看到它本身的結局,願意看到英雄主義的最後一抹熱淚,而不是最後的淒涼。

解放戰爭時期,連長谷子地率領四十七名戰士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被上級要求以集結號為令,聽見號響就撤退。

穀子地帶著戰士們英雄抗敵掩護大部隊,死傷慘重,眼看四十七名戰士所剩無幾,排長在犧牲前對穀子地說他聽見了集結號,讓穀子地下令剩餘戰士撤退,但是穀子地說他沒有聽見集結號,他不能下令撤退,只能死守陣地。

在這場戰鬥中,穀子地帶領的連隊,幾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是最後,全連除了穀子地,四十七名戰士全部犧牲。

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這場戰爭成為穀子地餘生之痛,他一直糾結是不是就他自己沒有聽見集結號,導致戰士們全部犧牲,解放後,穀子地也找不到組織,因為部隊改了編號,他們連的資訊沒有了,犧牲的四十七名戰士被認定為失蹤,這讓穀子地更加心痛,他開始了艱難的尋找,要為犧牲的兄弟們正名,討個說法,也為了弄清當年集結號是否吹響的真相。

這幾乎就是他餘生唯一的要事,他為了它,激動、憤怒、難過,當最後,他終於為兄弟們正名們,槍鳴和集結號終於為兄弟們響起時,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熱淚洶湧中拼湊修復。

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特別好。

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他自己也說,直到現在,只要說起《集結號》,一說起他演的穀子地,他仍然會很激動,一下子就又陷了進去,彷彿他真的就是那個穀子地。

其實我們很能理解張涵予的這種感受,對一個角色的演繹太投入,是會人我不分的,而如果這個人物讓他內心的種種情緒都調到最大極限時,他一定會禁不住讓自己為那個人物而悲而喜。

說來,這個角色的飾演機會,還是他自己爭取來的。

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當時劇組對穀子地這個角色的扮演者遲遲定不下來,因為穀子地是硬鋼一樣的卻又是脆弱柔軟的,一般的演員很難拔高到那個情緒上。

這時張涵予主動請纓說穀子地他能演。

在片方經過多重考慮後,加上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演穀子地,張涵予有了這次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次機會,讓當時已是四十四歲的張涵予極其珍惜,全身心地將自己放進這個故事裡,他說他沉浸到久久走不出穀子地這個角色,時常半夜醒來,想到犧牲的戰友,想到還沒有正名的戰友,一個人在床上大哭起來。

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也許,世上很多事情,就是默默地在行走中,不早不晚,剛剛好的時間裡,剛剛到的事件裡,來到了該有的樣子,這種樣子,其實回過頭來看,也是初心的燃燒。

為什麼說《集結號》的最後結局,就是這部電影的最好結局,因為前面鋪墊的英雄主義、戰友情誼、戰士情懷等等一切內容,都是在為最後的那一把熱淚作準備,最後的熱淚,是最初的熱心在經歷過一切曲折之後的徹底燃燒,是必須這樣才能安然,而另外的結局,會讓前面的所有都變了味道。

集結號,這個英雄碎了半生的心,終於在槍鳴和熱淚中得到正名修復

為什麼別人都無法演穀子地,而張涵予可以,因為四十四歲的他也許從自己從事這一行開始,就在為某個人物的徹底爆發作準備,他一定沒有鬆懈過,沒有放棄過,而當那個角色來到他面前時,他的相應度、投入度、同人度都是高於他人的,這也是一種燃燒。

每每想起《集結號》,都會令人想起那個沙啞的聲音,在為戰友們尋求正名。鋼鐵一樣的硬漢眼眶裡的眼淚,有一種讓人覺得驚異的光芒。

而這一切,也是一部好電影的所有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