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秦始皇一統七國後,派蒙恬北征匈奴,秦朝大軍在蒙恬的帶領下把遊牧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才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之說。不過,隨著秦朝的消亡,匈奴又恢復了彪悍的作風,“白登之圍”時,曾把漢高祖劉邦逼入絕境,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持續了300多年。直到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匈奴這個民族才逐漸衰落。到了隋唐時期,北方最大的遊牧民族變成了突厥,匈奴的餘部大部分已經向西轉移,只有一小部分還在漠北草原上,這個部落就是——薛延陀。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薛延陀原本是匈奴的部落之一,因其結合了薛部、延陀部,所以稱之為薛延陀。據《新唐書·回紇傳》記載:

回紇,其先匈奴也,或曰敕勒,訛為鐵勒。其部落曰袁紇、薛延陀……

意思是說,薛延陀為回紇的部落之一,也有人稱之為鐵勒,是匈奴的後裔。

而《隋書》也記載:

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

可見,薛延陀的確是匈奴的部落的後裔。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隋朝乃至唐朝初年,漠北被東突厥所佔領,薛延陀不過是個不起眼的部落,靠依附東突厥而存活。但到了唐朝貞觀年僅,東突厥被李世民所滅,薛延陀猛然強盛起來,並且對唐朝產生較大威脅。

《資治通鑑》記載曰:

初,突厥頡利既亡,北方空虛,薛延陀真珠可汗帥其部落建庭于都尉犍山北、獨邏水南,勝兵二十萬。

原來,薛延陀原本投靠東突厥,因為東突厥的處羅可汗多次欺辱薛延陀,薛延陀對東突厥仇恨日深,唐朝和東突厥對峙期間,為了結合更多的力量來對付東突厥,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封薛延陀的首領乙失夷男為真珠可汗,允許他建立薛延陀汗國,幫唐朝共同攻打東突厥。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領六路大軍征討匈奴,李靖冒險夜襲陰山,成功滅掉了東突厥,並且俘虜了頡利可汗。東突厥的10萬兵馬被俘,先後被安置在黃河附近,東突厥原來的活動範圍被薛延陀繼承,薛延陀一躍成為草原上的另一強大實力。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唐太宗李世民最早忽略了薛延陀的壯大。不曾想,薛延陀在真珠可汗的帶領下,迅速擴充套件疆域,吸納眾多部落來投奔,僅僅用了8年時間,真珠可汗就擁有了20萬兵馬,兵強馬壯,對唐朝虎視眈眈。

此時,李世民如夢初醒,剛滅掉一個東突厥,又來了一個薛延陀。房玄齡等眾臣對此非常擔心,不過李世民卻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李世民對房玄齡說:真珠可汗已經年邁,他的兩個兒子素有野心,朕封他二子為小可汗,讓二子相互爭鬥,其國必亡。於是,到了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李世民正式封真珠可汗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

上以其強盛,恐後難制,癸亥,拜其二子皆為小可汗,各賜鼓,外示優崇,實分其勢。(《資治通鑑》)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其實,這個辦法也不是李世民的創新,自古以來,中原民族對付遊牧民族的最好辦法,並不是將他們打敗,因為一旦他們緩過氣來,遊牧民族又重新來襲。因此,從漢朝開始,就以“分而治之”為首選策略,讓他們不斷把精力花在內耗上。例如,漢朝的“昭君出塞”,其本質目的還是結合南匈奴而對付匈奴其他部落。隋朝初年,隋文帝為了對付突厥,不惜先後出嫁兩位公主給啟民可汗,以達到分化東突厥的目的。

自從李世民封真珠可汗的兩個兒子(大度設、突利失)為小可汗後,這兩個兒子都以自己為可汗繼承人的身份自居,薛延陀很快形成兩方勢均力敵的派系,那些歸附薛延陀的部落也不得不跟著站隊。兩大勢力相互爭鬥了7年,導致薛延陀的國力逐漸消耗。在此期間,李世民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防禦,不主動攻打,不輕易消耗唐朝的國力。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7年後,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真珠可汗突然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汗位大肆攻伐,最終長子獲勝,但兵力已經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

李世民征討高句麗並不成功,正好想重振軍委,於是拿薛延陀立威,第二年,李世民派大將李績領兵十萬,征討薛延陀。薛延陀經過多年的內耗,國力已經十分薄弱,面對老將李勣,顯得不堪一擊,最終被唐朝打敗。

兵敗後的薛延陀,群龍無首,在逃回故土的路上,各部落酋長相互廝殺,僅僅過了一年薛延陀全國僅剩7萬多人,被唐朝所滅。從李世民封了兩個小可汗,到薛延陀國滅,僅僅用了8年時間。

薛延陀滅亡後,其殘餘部落被漠北的其他勢力所兼併,2年後,漠北已沒有任何部落宣稱和薛延陀有關。

《群經平議》曰:

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這就是“分而治之”的精髓,這種治理邦國策略,至今被很多大國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