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蕭何和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為何最終卻只有張良得以善終

秦朝末年,由於秦始皇和秦二世殘暴無道,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很多人就選擇了起義,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還百姓一個安穩的天下,在這些起義軍中,也湧現出了很多的英雄,而最終,劉邦憑藉自己突出的才能和一往無前的勇氣,最終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漢朝由此建立,而漢朝的建立,可以說離不開三個人,分別是蕭何,張良和韓信,他們三個人也被稱為漢初三傑,如果沒有這三個人,相信劉邦是斷然取不了天下的,而這三個人,也各有各的長處,劉邦正是發揮了他們各自的長處,最終才取得了天下。

韓信,蕭何和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為何最終卻只有張良得以善終

在劉邦取得天下之後,他曾在洛陽大宴群臣,也著重點名點評了這三個輔佐自己稱帝的三個功臣,劉邦認為,如果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論安撫百姓,提供糧草,他不如蕭何,論統兵作戰,戰必勝,攻必取,他不如韓信,而他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在於他知道如何運用這三個人。而且同樣的,劉邦在稱帝以後,對這三個人也進行了封賞,韓信更是被封為異姓王,但是天不遂人願,韓信雖然被封為了異姓王,但是最終由於劉邦的猜忌,從而被劉邦所殺害,而蕭何,也同樣因為劉邦的猜忌被下了大牢,至此,漢初三傑中,最終能夠得以善終的只有張良。

劉邦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後,晚年由於身體的原因和性格的原因,不斷的猜忌功臣,更是誅殺了所有的異姓王,漢初三傑也是一個死,一個被關入大牢,而只有張良能夠得以善終,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小編認為,張良之所以能夠得善終,主要是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張良多次救了劉邦,尤其是在鴻門宴的時候,眼看項莊的劍在劉邦的面前晃來晃去,這時候可以說一瞬間就能夠要了劉邦的小命,這時候幸虧有張良的幫助,讓劉邦先裝孫子逃跑,自己去找項羽說話,這才儲存了劉邦的性命。

韓信,蕭何和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為何最終卻只有張良得以善終

第二,張良挽救了劉邦的基業。張良可以說從劉邦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就一直跟著劉邦的,不僅在鴻門宴的時候挽救了劉邦的性命,而且在楚漢之爭中,張良也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可以說在整個楚漢戰爭中,劉邦基本上都沒有戰勝過項羽,即便是五六十萬大軍依然被項羽的幾萬精兵橫掃,眼看劉邦就要撐不下去了,在楚漢之爭的最後階段,是張良獻出了計策,拉攏了韓信,彭越等人,最終打敗了項羽,扭轉了戰局,也因此讓劉邦登上了帝位,在漢朝建立的時候,劉邦又在張良的建議下大封功臣,穩定了開國功臣的心,又是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長安,才有了漢朝以後的穩定發展,可以說漢朝的建立及穩定,張良是功不可沒的。

第三,張良能夠激流勇退。張良從不貪戀權力,用張良的話來說,他只是想報仇,因為張良本來是韓國的王室後裔,因為秦始皇滅了他的國家,所以他想要扳倒秦始皇,並且還在古博浪沙刺殺過秦始皇,但是失敗了,而後來張良和劉邦意外相遇,他看出了劉邦的野心和能力,於是就幫助劉邦打敗了秦始皇和項羽,最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按理說張良應該是勞苦功高的,劉邦也曾經讓張良在齊國挑選3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但被張良拒絕了,之後劉邦也多次找過張良,想要滿足他的一些要求,但是都被張良給拒絕了。這時候的張良已經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始終閉門不出,劉邦也就對他放心了。

韓信,蕭何和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為何最終卻只有張良得以善終

第四,張良能夠洞察人性,在西漢建立之初,因為封地的原因再加上很多開國大臣都居功自傲,這時候的劉邦已經有了一些,就逐步的開始剷除一些對自己地位有威脅的人,首先拿那些異姓王開刀,把眾多異姓王一一趕盡殺絕,其次,把自己從沛縣帶出來的一些發小也一一剷除了,甚至在殺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以後,又把蕭何下了大獄。這時候張良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了,在古代有一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說不定哪天就輪到自己了,於是他就開始給自己準備後路。不僅如此,張良還有恩與呂后,劉邦曾經寵愛戚夫人,想要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於是呂后找到了張良,讓張良出計謀,最終張良成功的幫助了呂后的兒子劉盈穩固了太子之位,以後感激張良,自然不會殺他。綜合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張良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中規中距,這也是他最終能夠得以善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