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沒文化,浮躁,傲慢,最後卻超凡入聖

道光十八年,是曾國藩前半生中最風光的一年。

這年是朝廷三年一次的會試年,已經在衝刺進士道路上失敗兩次的曾國藩第三次進京拼搏,背水一戰。

功夫不負有心人,虛歲二十八的曾國藩終於高中進士,不過名次不高,只是位列三甲。

但是人一旦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中了進士之後,曾國藩又參加了一次考試叫“朝考”,這種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從進士當中選拔翰林。

清代是相當看重翰林這個身份的,不是翰林很難當大官,像大學士一定要翰林出身,不是翰林,你就沒有機會位極人臣。

按照當時的慣例,一甲進士即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進翰林院,二三甲就要透過參加朝考選拔。

結果就是曾國藩在朝考中超常發揮,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績,道光皇帝閱卷稽核的時候又提升為第二名,最終曾國藩成功進入翰林。

訊息傳到曾國藩老家,整個湘鄉都為之沸騰,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誰能想到一個偏遠鄉村,居然出了一位翰林!而且才二十八歲!

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沒文化,浮躁,傲慢,最後卻超凡入聖

前來曾家攀附祝賀者絡繹不絕,一批又一批人前來送錢送物,噓寒問暖。連平常高高在上的縣太爺也坐著八抬大轎過來拜訪,和曾國藩的弟弟們稱兄道弟,罷手言和,又尊稱曾國藩的父親為“老太爺”,把曾國藩的祖父成為“老老太爺”。

曾家人激動得一夜難寐,就連平素少言的祖父曾玉屏在夜裡一次次起來去看那張捷報,總感覺生活在夢中。

為了這一天,曾國藩家族奮鬥了近五十年,付出了幾乎三代人的努力。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輕時不務正業,愛四處遊蕩,經常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騎著一匹好馬跑到城裡和一群浮浪子弟喝酒吹牛。

直到有一天,他聽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當作反面教材教育兒孫時深受刺激,幡然醒悟。為表決心,他當天就賣掉了自己的馬,走了幾十裡山路回家。

從此,他每天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幹活,拼命苦幹,立志要發家興業。就這樣奮鬥了十幾年,曾家終於富足了起來,家裡有了百十來畝地,從一個普通了中農成了一個小地主。

於是,曾玉屏又做了一個決定:送兒子讀書。但是無奈兒子麟書實在太笨,怎麼都中不了秀才,只好把希望寄託在孫子曾國藩身上。

曾國藩五歲就發矇讀書,八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九歲就開始學作八股文,可惜曾國藩早期看起來腦袋也不怎麼靈光,讀書也不太行。

父子二人一次又一次提著考籃到考場應考,卻是回回名落孫山。曾家幾十年的努力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笑話。

好在曾麟書四十三歲那年終於中了秀才,付出終於迎來了回報。曾國藩後面也開了竅,不僅中了秀才,之後又順利透過鄉試,中了舉人,最終還被欽點了翰林。

曾家幾十年的努力終於開出了最豐碩的果實。

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沒文化,浮躁,傲慢,最後卻超凡入聖

曾國藩點了翰林之後便衣錦還鄉在家休息了將近一年之久。道光十九年底,曾國藩離家進京當官,次年春天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開始了京官生涯。

在進京之前,曾國藩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在科舉考試中的成功讓曾國藩找到了自信,家鄉親朋好友的一眾吹捧讓曾國藩的言行舉止有了飄飄然之概。

然而到了北京不久,曾國藩卻再一次陷入了自卑當中。

當時的翰林院集中了全國精英中的精英,曾國藩在湖南算得上是鳳毛麟角,但是在翰林院這種藏龍臥虎之地,曾國藩就顯得平庸多了。

加上曾國藩來自湖南鄉下,和身邊那些來自書香門第、世家子弟的讀書人相比,眼界、氣質均相差甚遠。

在後世,曾國藩被人評價為“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為官為相為將一完人”,但是三十歲的曾國藩連“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相反,他身上的缺點實在太多。

三十歲的曾國藩沒怎麼讀過書,見識粗鄙

可能會有人問,曾國藩已經中了進士,點了翰林,還沒有讀過書?

確實如此,曾國藩以前讀的,基本都是應試教材。

因為世代沒有讀書人,曾家以前根本沒有什麼藏書,只有幾本教材和考試範文。青年時代,曾國藩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除了四書五經之外沒讀過什麼書,也根本談不上什麼學術修養。

考中進士後,曾國藩衣錦還鄉,來到湖南鄉間一個讀書人家拜訪,看到了很多沒讀過的書。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大雨住蔣家。蔣頗有藏書。是日閱餘所未見書,有《堅瓠集》《歸震川古文》、鍾伯嚴選《漢魏叢書》及諸種雜書。”

《歸震川古文》等都是當時讀書人家常見的藏書,別說進士,很多秀才都讀過,曾國藩卻前所未見。

因為沒讀過什麼書,入京為官以前的曾國藩,從氣質到觀念都是非常庸俗的。出生在普通農家的他從小所聽聞的,不過是鼓吹變跡發家的地方戲;頭腦中所想的,不過是功名富貴。

他認為,讀書是為了當官。

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麼叫學術,什麼叫心性之學,才發現很多人讀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當官。

性格浮躁坐不住

如果看後期曾國藩的畫像,你會感覺他是一個莊重沉穩,老成持重的形象,但實際上,年輕時的曾國藩性格十分活潑好動。

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沒文化,浮躁,傲慢,最後卻超凡入聖

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非常愛聊天、愛交友、愛串門、愛開玩笑的人,翰林院的工作很清閒,平時沒什麼事可做,一個月只要初一、十五上兩天班就可以。

剛上班的曾國藩就好比高三學子進入大學,每天不是串門聊天就是飲酒下棋,以至於曾國藩經常在日記裡作自我批評,但是屢教不改。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看殺人。當時曾國藩租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朝的時候那裡是刑場,曾國藩隔三岔五就拉著朋友一起去南門菜市口看殺人。

為人傲慢

剛點翰林的曾國藩很得意,也有股子傲氣,這一點連他祖父曾玉屏都看了出來,在曾國藩離家入京前作了委婉的批評,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你如果不傲,更好全了。

到了北京之後,曾國藩交了很多朋友。他的兩個最好的朋友都說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

陳源兗說他“無處不著怠慢之氣”,就是說你從腦瓜頂到腳底跟,每個毛孔都散發著傲慢的氣息,人家跟你交往,第一感覺是你這個人很傲,而且“自是”,也就是說什麼事都認為自己對,聽不進不同意見。

曾國藩另一位畏友邵懿辰則說曾國藩“慢,謂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也是批評他傲慢,說他剛剛與人認識的時候,還顯得很謙遜,但是與人交往時間久了,就不自覺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為修養不好,脾氣暴躁,曾國藩到北京的頭幾年經常跟人發生衝突。有一次他跟一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為某事意見不一致吵起來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後,還彼此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沒文化,浮躁,傲慢,最後卻超凡入聖

除此之外,曾國藩認為自己還存在虛偽、好色的缺點,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存在很多缺點和毛病。

曾國藩和很多湖南人一樣,有著倔強、堅韌的特性,同時由於環境閉塞,性格上存在封閉、偏狹的弱點。但是一旦走出湖南,到了更廣大的天地,開闊眼界,則會變得大氣寬廣。

到了京師後,曾國藩眼界開啟,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後,在翰林院如飢似渴地讀書,研究理學經典。

透過讀書交友,曾國藩視野和見識和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再滿足做一個普通的官僚,他立下了更宏偉的目標:做聖人。

所謂聖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透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執行的規律。這樣,他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邦治國,造福於民,使整個國家達到大治的狀態。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

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理想目標。

但是怎樣才能當聖人,曾國藩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理學家唐鑑教授了他一個方法:記日記。

就是透過堅持寫日記反省自身,透過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每天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都要細細地過一遍,然後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

看似簡單,實則相當之難。

在學做聖人的道路上,曾國藩第一個嘗試是戒菸,曾國藩的煙癮很長也很重,在讀書的時候就是煙不離手,他也曾試著戒過兩次,但是都沒有成功。

但是這一次,曾國藩下定了決心。戒菸第二天,曾國藩就感到彷徨無主,寢食不安。但是還是忍著巨大的誘惑和痛苦,從不碰煙具一下,快到一個月的時候,他在日記中寫道:“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

戒菸的成功,讓曾國藩信心倍增,但是後面曾國藩發現,戒菸是自己“脫胎換骨、超凡入聖”中最簡單的一件事,要改變其他缺點,遠不如戒菸那麼容易。

比如曾國藩原本計劃改掉自己浮躁的毛病,發誓夜不出門,但是還是經常沒事出去,不得不在日記裡大罵自己浮躁。

還有,他發誓不再和人吵架,然而沒過多久,曾國藩和同鄉金藻大吵了一架。事後曾國藩又在日記裡罵自己是禽獸。

三十歲的曾國藩是個普通人:沒文化,浮躁,傲慢,最後卻超凡入聖

但是曾國藩有一個很多人沒有的有點,就是有恆心。雖然總是犯同樣的毛病,但是他一生都在和自己做鬥爭。

一生都在日記中反省自身,自我磨礪。從青年到老年,從生到死,一天也沒有停止修煉的腳步。

哪怕是後來位極人臣,當了封疆大吏,仍舊在日記中自責自省。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練中,曾國藩的氣質逐漸發生了變化。

他做事越來越有恆心和毅力,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也一天比一天多。

最後成了很多普通人中的完人和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