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製作“傳國玉璽”的材料真的是“和氏璧”嗎?

關於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說的是在春秋時期,卞和得到一塊璞玉,於是就將它獻給了當時楚國的國君。楚國國君楚厲王一點都不領情,因為這玩意咋看咋像個石頭。找個內行人看它吧,那人也說這是石頭,然後卞和就被當成騙子砍去了左腳。等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帶著和氏璧去找武王,結果這次連右腳也沒了。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已經沒有腳丫子給他砍了,再去估計只能砍頭了。所以就抱著和氏璧在楚山腳下哭,準備用這種方法吸引文王的注意。結果文王很耐心,一直等了三天三夜,卞和眼淚都哭幹了流出血來文王才磨磨蹭蹭的來到。

秦始皇製作“傳國玉璽”的材料真的是“和氏璧”嗎?

文王問他:“被砍掉腳丫子的人多得是,咋就你一個人這麼傷心鬧騰呢?”卞和回答道:“我不是因為沒了腳丫子而傷心(實際上是),而是為美玉沒人識貨,無辜之人憑空獲罪而感到傷心。”文王一聽,你這是在感嘆世道不公啊,於是也不叫人看玉了,直接讓人把這塊石頭剝開看看,打算讓卞和死心。結果剖開之後發現裡面真的是美玉,文王既敬佩卞和,又愧疚兩位前輩的做法,於是將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

秦始皇製作“傳國玉璽”的材料真的是“和氏璧”嗎?

這是最早記載和氏璧的史料,存在於《韓非子》一書中。在該書中,對於和氏璧有兩種叫法,剛開始卞和得到的叫做“璞”,也就是尚為雕琢,甚至是玉料原石。到最後文王將它處理之後,就把它命名為“和氏璧”。從“璞”到“玉璧”,可見裡面經過了一些加工的過程。要知道,我國古代對於玉器的叫法還是比較嚴謹的,比如玉璧、圭璧、玉盤、玉帶等等,不同的玉器都有各自的名稱,是不會隨便亂叫的。

秦始皇製作“傳國玉璽”的材料真的是“和氏璧”嗎?

而既然它叫“和氏璧”,就證明它一定是被雕琢成了玉璧的形狀。那玉璧是什麼形狀的呢?扁平、較薄、有花紋,可能還會鏤空。就這樣一件扁平且已經加工過的東西,是絕對不可能再做成傳國玉璽的。如果要做成傳國玉璽,那麼一定會需要一塊比較厚實的玉料才可以,顯然已經被雕刻成玉璧的和氏璧是不合適的。

秦始皇製作“傳國玉璽”的材料真的是“和氏璧”嗎?

而李斯寫給秦始皇的《諫逐客書》中也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是指隋侯之珠,“和”自然是指和氏璧。也就是說,在李斯那個時期,和氏璧依舊還是和氏璧,不是什麼傳國玉璽。而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登記後確實雕刻了一枚傳國玉璽,上面刻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但並不是用和氏璧,而是藍田玉。而且上面的字型也不是鳥篆,而是大篆。

秦始皇製作“傳國玉璽”的材料真的是“和氏璧”嗎?

至於為什麼老百姓會一廂情願的認為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是和氏璧雕刻而成,估計是覺得傳國玉璽這種東西只有和氏璧這樣的玉料才能配得上吧。而和氏璧與傳國玉璽也都下落不明,更加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和聯想,所以這個傳說也就漸漸地普及開來,為大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