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界的繪畫家,魯迅先生

繪畫,是我們日常生活很常見的一種以紙面作為媒介的平面藝術,朝戈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其實繪畫的本質價值在於持久,是一種堅持,需要一直刻苦努力去將人性和繪畫的中心價值相統一,這才是繪畫存在的重要意義。人類的歷史也就是繪畫的歷史,自繪畫問世以來,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和風雨,而很多從事繪畫的人最開始都抱著追求藝術的心態去學,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不饒人,很多了就開始為了追求名利,我們雖然不能否定這種可以獲獎的藝術,但我們也不應該去隨波逐流,迎合畫展而違背內心的虛偽的藝術。其實除了繪畫界的那些大師以外,我國文壇裡也有一名繪畫大師。

文學界的繪畫家,魯迅先生

眾所周知,張愛玲的手繪令人十分欽佩,色彩的搭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但作為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也在繪畫界中有所作為。陳丹青曾經就評價魯迅說在他所讀的民國文章中,魯迅是最有說服力和最懂繪畫的議論家,他才是前衛的實踐者,是精通選擇的藝術家。在那個年代裡,也正是魯迅將中國的版畫帶到了發展高峰期,是第一個收藏中國版畫的人。當年他設計的北大標誌到現在都依然在使用。然而魯迅卻沒有專門去學過繪畫,他從小就十分熱愛繪畫,對繪畫就像是對文學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對版畫情有獨鍾,而魯迅又很喜歡版畫中的木刻,因為木刻易於傳播。提起魯迅的話,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一臉嚴肅,然而文人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魯迅一生中收藏了很多畫作,石刻等,還會自己製作藏書票,隔三差五就會去買畫冊回去看。

文學界的繪畫家,魯迅先生

魯迅博物館的館長孫鬱說在我國的文學教育中,對魯迅的藝術不怎麼提起,頂多在美術學院裡講一下魯迅和繪畫之間的緣分,而且只針對於版畫,實際上,魯迅收藏了很多的漢代造像,據統計,他一共收藏了600多份漢代造像。從小時候的《山海經》到中年的《北平箋譜》他一生都專注於文學和版畫,而給他帶來這種興趣愛好的正是保姆長媽媽,當時長媽媽給他買了一本民間畫冊,自那以後,他便沉迷於版畫無法自拔。孫鬱覺得魯迅對色彩和線條十分敏感,木心曾經也在一篇文章中說魯迅的文章一共就只有黑色和白色,完全就是木刻式的,而《女媧補天》裡卻有一道紅光,這意味著造人初始的一種意象,這也給魯迅帶去了一種靈感。

文學界的繪畫家,魯迅先生

在三十年代的時候,魯迅先生的眼光和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很像,在繪畫方面,他比徐悲鴻更清楚西方的藝術發展到哪一步了,包括在他的雜文中,只要談到西方藝術,特別是德國的新繪畫,他都會寫出自己的觀點,站在平等、客觀的角度去評價,不讚揚也不批評,他所失望的是本土藝術家的目光短淺。在文學知識這一方面,魯迅從來不會意氣用事,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有機會讀到了西洋文藝史,所以在之前的文言史論裡,都可以看到魯迅的眼界十分開闊,還能對此有著十分準確的看法,不愧是至今都無法超越的文藝啟蒙家。

文學界的繪畫家,魯迅先生

在學問方面他也十分嚴謹,到了晚年的時候,受左翼的挑釁,他認真的閱讀了唯物史,當時西方開展了前衛藝術,從立體派、野獸派再到後來的超現實主義,這些他都進行了深入瞭解。館長孫鬱還介紹說魯迅對民間文化從下往上的這種發展很是期待,在他眼裡,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應該這樣逐漸成長。到了1913年的時候,魯迅接受了教育部的工作,在《意見書》中就寫到了美術,魯迅在文中表達了美術的作用,除了刻板教育以外更應該多培養審美觀,除此之外,還強烈呼籲用那些名人們的畫作去辦畫展,建立美術館。在民國初年的時候,西洋藝術發展迅速,交響樂、油畫等技術複雜的藝術傳入了中國,恰巧當時在英美留學的人,比如胡適、劉海粟、林風眠等人學成歸來,而魯迅一共舊家子弟,曾經在日本留學,常年穿袍子的江南人,出了中國第一冊現代短篇小說集的大人物,自然而然會對這些剛回國的人做出自己的判斷。

文學界的繪畫家,魯迅先生

至今,我們已經不可能再遇到像魯迅那樣的清醒者,議論者,陳丹青也曾表示說魯迅這個人很特別,從來都不相信系統的一個人竟然對歷史瞭如指掌,從來不會輕易使用術語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張口就能提到要點,像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把握藝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