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北宋立國之初,便面臨著嚴峻的地緣形勢,農耕民族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意味著長城進入敵手,北方遊牧民族隨時可南下劫掠,且一馬平川無險阻之地。北宋末年,金國南下攻滅北宋後,趙構在江南一隅倉皇立國,但是在國都的選擇上,朝中大臣卻出現了明顯的分歧,一派主張定都臨安,一派主張定都建康,但是最終高宗駐蹕臨安。

後人在審視南宋小朝廷的定都決議後,無不痛惜其偏安一隅,缺乏進取的的短視,但是就當時的地緣態勢來看,南宋定都臨安卻是無奈的選擇。金兵不斷南下入侵,北方地緣接壤不穩,南宋的國防壓力十分巨大,再加上立國之初民心不穩,江淮防禦體系形同虛設,定都臨安可以看作是權宜之計,但是南宋君臣卻在此地安逸沉淪下去。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南宋立國之初定都之爭

都城是一個政權的統治核心,決定了政權對於周邊區域的控制以及正常的運轉,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權興衰的標誌。在金軍騎兵的窮追猛打下,南宋政權在風雨飄搖之中倉促立國,最終定都臨安,不僅是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更是南宋邊疆防禦戰略的產物,無進取之心、消極防禦乃至偏安一隅已經刻在了南宋政權的骨子裡。

在南宋建立到紹興八年之間,南宋君臣在建都問題上便爭論不休,並且有著不同的建議和主張。政權建立之初,由於金軍的威脅甚大,宋軍在金軍的鐵騎下節節敗退,應天府終究不是駐蹕的長久之地,為了穩定人心並抵擋金軍南侵,南宋必須遷都他處。建炎年間,在南宋統治階級內部,關於遷都的爭議便有三次,第一次爭論的焦點在於堅守中原還是巡幸東南。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宰相李綱面對宋遼雙方的軍事態勢,主張並建三都,長為西都,襄陽為南都,建康為東都,這是在積極進攻的角度上考慮,但是宋軍在戰史上的迅速潰敗,金軍近在咫尺的威脅使得宋高宗急切下詔巡幸東南。在金軍騎兵衝擊之下,南宋君臣無法從容渡江,宋高宗選擇駐蹕揚州。建炎三年正月,金軍南下兩淮地區,擊潰了宋軍薄弱的淮河防禦體系,並且企圖長途奔襲生擒宋高宗,維揚之變後,宋高宗在群臣不知情的情況下,從瓜州渡江南下。

宋高宗臨江駐蹕後,長江天險便成為了南宋政權的天然屏障,這時,都城位置只能在長江流域選擇。一開始有大臣提出定都襄陽,“襄、鄧之地,西鄰川、陝,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近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貨財;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定都襄陽自然是為了以圖復興之計,但是當時的襄陽已經被勤王軍兵劫掠一空,再加上遠離江南,為南宋摒棄。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建康與臨安建都比較

早在建炎元年,南宋行在移至揚州時,朝臣請求高宗駐蹕建康的聲音便日益高漲。揚州位於長江北岸,雖然為淮南東路首府,但是離淮河南岸較遠,再加上背江防守便失去了長江天險的防禦,控制江淮地區便有一定的難度,“揚州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一部分官員認為,既然要渡江自保,便應該阻江防禦,建康無疑是最佳選擇。

隨著時局的發展,渡江後定都何處便成為南宋的核心問題。南宋雖然佔據半壁江山,但是可供定都的地點只有兩個,一個是建康,另一個便是臨安。建炎元年七月,衛尉少卿衛膚敏便請求宋高宗駐蹕建康,指出汴京遭受金人蹂躪,還都已經不再可能。建康乃是歷朝古都,東南形勝之地,外連江、淮,內控湖海,並且將定都建康放到國家生死存亡的角度之上,“非保東南,無以為陛下之資,非據建康,無以鎮東南之勢”。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但是高宗預感鎮江以及建康等地瀕臨長江,距離前線太近,不夠安全,便再度商議下一步地巡幸地方,這時,臨安出現在了南宋君臣的視野中。當時大臣王淵提出意見,指出建康雖有長江天塹,但是江面遼闊,難以防守,如果金兵成功渡江,依然不夠安全。但是臨安卻具備自身的地理優勢,臨安附近水網密佈,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有利於抵禦金軍騎兵的進攻。定都臨安,對於統治者來說,無疑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建康與臨安作為建都的不同選擇,二者的區別在戰略上是守江和守淮的不同。建都建康,長江便是前線陣地,而自古以來守江必守淮,淮南之地便是第一道防線;如果建都臨安,那麼淮南鞭長莫及,長江便成為第一道防線。就軍事戰略來看,守江只有江南半壁江山,守淮可留中原之地,因此南宋建都臨安實際上是一種消極防守的戰略,表明了統治者從一開始就缺乏開疆拓土,恢復中原的勇氣和決心。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南宋定都臨安的政治、經濟背景

即便是眾人皆認為應定都建康,並且建康作為江南東路首府,“久安財力,富盛足以待敵”,宋高宗依然決心遷都臨安,除了軍事地理上的考慮以外,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考量,最為重要的是能夠保證皇帝周全。

南宋初年,統治集團的官僚雖然各地都有,但是其家屬都安置在臨安附近,究其原因,無外乎臨安遠離前線,且金兵不易攻入。當皇帝將臨安作為避險之地,各方士人乃至中原大族無不湧入,躲避戰火,導致天下賢俊多避地吳越。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更為重要的是,臨安是富庶兩浙的中心,並且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漕運很發達。唐朝時期兩浙之地一分為二,隸屬於浙東、浙西兩道,到了唐末吳越選擇杭州為中心,控制兩浙,隨後杭州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富庶的“東南第一州”,而廣闊的經濟腹地以及發達的城市經濟,是建都必不可少的條件。

不僅如此,在社會風氣上,臨安和汴梁有眾多相似之處,古語有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不僅富庶,還有美好的自然風光,由於宋代經濟的發達,宋人自然崇尚奢靡,審美傾向也精緻秀雅。當時的“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之,莫不為之而躊躇而悽愴”,宋人對建康的印象更是停留在滿目瘡痍之上。

除了以上的因素,建都臨安,還有安全方面的考慮。臨安靠近東海,即便金軍突破了南宋軍民的重重防線,宋高宗也可以出海逃跑。早在建炎四年十一月,秦檜就提出在入海口做好海道逃遁的準備,紹興三年,宋高宗便將禁衛親軍安排在沿海港口地段,“今國勢危如累卵,而方且費國用造御舟乃於海上欲為避寇之計”。

北宋滅亡後,南宋為何放棄有長江天險的南京,而是定都臨安?

自建安元年到紹興十一年,駐蹕臨安終成定局。在朝臣的爭議中,南宋的國防戰略由堅守中原再到展望中原再到偏安江南一隅,足以說明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消極防禦的地緣戰略思想。定都臨安之後,意味著中原故土就此恢復無望,此後再有北圖之舉,也註定是積重難返,事倍而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