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

引言

遠遠的父母很喜歡男孩子,這個名字是她出生之前就已經定下的。雖然遠遠是個女孩,但父母把她當作男孩來養,讓她穿男孩的衣服,剪男式的短髮,還讓她參加男孩的活動。遠遠很喜歡漂亮的裙子和洋娃娃,雖然她曾表達這樣的想法,可是父母不給她買。遠遠意識到自己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後,她開始去想,也許父母是為了鍛鍊自己,所以才把自己裝扮成男孩的樣子。她不斷勸自己接受父母的安排,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內心的反抗情緒越來越強烈。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作投射效應。投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它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常常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緒來評判別人的感受,結果導致自己的感知發生扭曲,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比如,我們在判斷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時,往往會受自我認知的影響,根據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去猜測別人的看法。或者,我們的父親非常嚴厲,在受他訓斥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敢反抗,於是,在工作中受到訓斥時,我們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因此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又或者,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對外界沒有絲毫的防備,所以即便遇到壞人,也會對他充滿親切感和信任感。

透過這些例子不難看出,投射會讓我們的感知發生偏差,投射之後得出的結論,自然有失偏頗。在我們的生活中,感知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透過感知外界的人、事、物,我們才能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識。

其他各種心理功能,都是建立在感知這個基礎之上的。所以說,當投射讓我們的感知發生扭曲時,我們往往是難以發現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無法發現投射對感知的影響。

善於自省的人,常常會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檢視,進而糾正扭曲的感知。還有一些人,在受到傷害之後,會主動進行某種投射,以便改變自己的感知,減輕自己的痛苦。

表面看來,投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痛苦,但就實際效果而言,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逃避事實,不敢正視自己的心理陰影。比如,一個孩子遭到父親的責打,他不敢反抗,於是告訴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會捱打。這樣想著,他會覺得心裡舒服許多。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很多孩子並不會遭到父母的責打。

孩子用投射的方式,讓自己暫時少受痛苦的折磨。短期內,他的心理能夠承受。但是,隨著他逐漸成長,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他發現大多數同學都很受父母疼愛之後,他之前為自己建立起來的心理防線就會崩塌。

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

這時,家庭對他造成的傷害,會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力量去衝擊他的內心。這很可能讓他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認為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公都源於自己的家庭,乃至於對家庭和父母產生極大的敵意。

投射可以暫時減少痛苦,卻無法從心理層面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

當家庭傷害不幸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時候,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其他家庭成員意識到傷害帶來的後果,最大程度降低傷害再次發生的可能,這才是保護自己、維護家庭的最好選擇。

巖巖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與巖巖相處的時間十分有限。每次回來,巖巖的父親總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出現,對巖巖的要求十分嚴格。一旦巖巖犯錯,父親就會給他一定的懲罰。

巖巖並不喜歡父親對待自己的態度,但是為了免遭處罰,他總在父親面前表現得很好。而在父親出差之後,他就會在母親面前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生活在社會中,每個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會準則,這是在社會中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之一。畢竟,相對整個社會而言,個人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分子,只有個人去適應社會,斷然沒有讓社會去適應個人的道理。

在原生家庭這個小集體中,孩子往往要學會適應父母。儘管有些孩子在家裡是說一不二的小公主、小王子,但是擁有絕對話語權的依然是父母。孩子能夠得到的玩具、衣服、鞋子等,都是父母提供的,所以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什麼都該聽自己的。如果不聽話,孩子就可能受到父母的責罰。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為了避免遭到傷害,也只能隱藏自己的內心,以偽裝過的面目出現在父母面前。

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

學會適度偽裝,是生存的必備技能,對人的成長和生活也是有益處的。對身邊的人來說,這種偽裝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一旦偽裝過度,乃至於將它變成徹頭徹尾的欺騙,那就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

尤其對涉世未深的小孩來說,他們看到滿是偽裝的人際交往方式,就會預設這種遮遮掩掩的交往方式就是人際關係的本質。隨著年齡逐漸變大,他們偽裝的技巧也越來越高。而且,他們越來越覺得,自己靠偽裝就能在社會上生存,只要能做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能和身邊的人順暢溝通,在交際場合中如魚得水。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他們所想的那般。在偽裝和隱藏的前提下,所有的溝通和交往都是不真實的,人們根本無法建立起緊固的聯結關係

。而且,一個隱藏真實想法,不願表露內心世界的人,會讓人覺得不可相信,讓人無法產生安全感。在充滿懷疑和危險感的心理狀態下,人們通常不會向對方敞開心扉,做出的迴應也大多是敷衍了事而已。即便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只做表面功夫的溝通對雙方並沒有什麼實在的意義,人們也依然對偽裝自己樂此不疲。在我們的心裡面,有一種意識,就是在某些時刻偽裝自己,讓對方感覺舒心,這是一種尊重。

確實,每個人都有期待被尊重的心理,但是這種尊重應該建立在真實的、發自內心的基礎之上。令人遺憾的現實卻是,有些人的偽裝已經超出了應有的範圍。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不是真的為了表達尊重,而是希望掩藏自己的畏懼和恐慌。他們不敢卸下偽裝,是因為害怕別人無法接受真實的他們。比如,某些人明明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完成某件事情,但是為了維持所謂的關係,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這種情況下,即便能夠兌現承諾,自己也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對自己損害很大;如果無法踐行諾言,又難免會被請託人責備,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因此疏離。

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

這些人並沒有意識到,為了避免遭到傷害或被疏遠而強迫自己生活在偽裝的面具之下,只會讓自己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而且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被人發現自己的真實面目。真的到了無法挽回的那一天,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白費,想要保護自己的願望註定要落空。

越是隱藏自己,越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埋藏起來,這會導致彼此之間的感情越來越冷淡,人際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也就是說,偽裝自己並不能實現建立和維持良好關係的目的。只有適當表現真實的自己,為溝通增加一些真誠和趣味,彼此之間的關係才能變得越來越穩定。

在嘗試做出改變時,想要一下子就變得真誠是很難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先肯定自己已經做出的努力,然後逐漸改變心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必非得偽裝自己去贏得別人的歡心。尊重自己,表達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增強彼此的聯絡。仔仔的自尊心很強,什麼事情都必須做到完美才算滿意。父親對此並不認同,所以時不時說一些否定仔仔的話。

仔仔很不喜歡父親這樣說自己,因此備受打擊。長期受到父親的心理打擊,仔仔變得異常敏感。

一旦身邊的人與仔仔聊到關於失敗或是缺點的話題,他就會立刻爆發怒火,甚至對那人充滿敵意。身邊的人不知其中的緣由,慢慢都遠離仔仔,不再接觸他。

感覺危險來臨時,我們通常最先採取的措施是抵禦,當發現抵禦無法消除危險時,我們便會將抵禦升級為反攻。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採取的一種應急措施。這種本能與生俱來,只是並不常常表現出來

。一旦遇到某些讓我們忍無可忍的情況,我們的攻擊性就會立刻爆發出來。

在諸多攻擊情緒中,憤怒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適當的時候表現憤怒,能夠震懾對方,保護我們自己的安全。只不過,有的時候,由於受到過往感受的影響,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放在弱勢的位置上,並由此聯想起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曾遭受的種種傷害。

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

如此一來,我們常常很容易臆想自己受到了別人的攻擊。比如,別人說的一些很客觀的話,可能會讓我們產生被羞辱的感覺,進而爆發憤怒情緒,攻擊對方。

實際上,這種感受並不是真實情況的反應,而是長期壓抑自己的憤怒,使得我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讓我們的意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虛幻感,於是想象別人對自己發起了攻擊,我們的攻擊性由此被激發,繼而對虛幻的攻擊進行自衛甚至反擊。歸根結底,這種憤怒情緒的出現,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曾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傷口時刻在提醒我們避免重蹈覆轍,所以我們稍微感受到危險的存在,便會做出劇烈的反應。

在生活的某個瞬間,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無意間說了一句話,突然讓溝通的物件勃然大怒。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就惹得對方生氣,兩個人的關係也變得冷淡下來。你覺得對方莫名其妙,對方覺得你是在攻擊他,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會,就是心理傷害在作怪。而且,越容易衝動的人,越容易受到這種困擾的侵襲。

怒火中燒的時候,他們不會意識到情緒對自己產生了怎樣的消極影響,一旦情緒平靜下來,看到自己的憤怒帶來的種種後果,他們立刻就會後悔不迭,甚至發誓再也不輕易發火。然而,當心理陰影再次被觸及時,他們又會憤怒起來。

孩子的投射行為,讓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也忽視了一個事實

結語

米粒平時給人的印象是溫婉大方、氣質不凡的。在公司裡,她人緣很好,身邊總是圍著很多朋友。有一天,同事們聊到童年的家庭生活,一位同事便順嘴問了米粒一句。沒想到,米粒立刻怒火中燒,對那人大發雷霆。

幾乎沒人相信,發怒的米粒和平日裡的米粒是同一個人,因為她發怒時像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