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董卓不大為人注意的另一面:文武雙全,豪邁爽直,機敏善斷

說說董卓不大為人注意的另一面:文武雙全,豪邁爽直,機敏善斷

現在人們談論起董卓,主要是痛恨他的殘暴,但更加的是鄙視他的愚蠢,認為他是個胸大無腦的暴虐狂,之所以在東漢末年爽了一把,也不過是陰差陽錯撿了一個進京的時機,然後瞎貓碰上死耗子,遇上漢少帝,撈了個保駕大功,最終坐大,僅此而已。

所以,董卓在歷史上的定位很低。一般都是和趙高、侯景、魏忠賢等人同列;遠低於曹操、甚至王莽。

與董卓同時代的潁川人荀彧、荀攸叔侄,對董卓的評價就非常低。

叔叔荀彧說董卓為人“無能為也”,侄子荀攸說董卓“實一匹夫耳”,明朝人丁耀亢甚至破口大罵董卓“真一粗莽蠢之物耳”。

那麼,董卓真的是粗鄙、愚蠢到讓人不忍直視的地步嗎?

我們不妨簡單來看一下董卓突然坐大的來龍去脈。

話說,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病重,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就想立寵愛的二兒子劉協為皇帝。

他身邊掌權的大太監提醒他說:您想要立劉協為皇帝,就得先把大將軍何進幹掉,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漢靈帝聽了,猶如醍醐灌頂,連聲稱是。

何進是漢靈帝大兒子劉辯的親舅舅,如果不把何進幹掉,很難保證他不會誅劉協而另立劉辯為皇帝。

於是,漢靈帝下旨宣何進入宮,準備在宮中殺掉何進。

何進收到風聲,拒不進宮;而等漢靈帝嚥氣,便帶了五千名御林軍,入宮扶自己的親外甥劉辯坐上皇帝的寶座。

這個時候,何進是完全有能力清除掉對自己不利的宦官集團的,但被妹妹何皇后阻攔住了。

這,就留下了禍根。

大難不死的太監們不甘心失敗,到處活動,想要謀殺何進。

何進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他接受了手下將軍袁紹提供給他的主意:為了迫使何太后同意除滅宦官,讓外地的將軍帶兵進京。

這樣,涼州刺史董卓打馬登場了。

說說董卓不大為人注意的另一面:文武雙全,豪邁爽直,機敏善斷

當董卓來到京城的時候,宮中已經鬧得沸反盈天了——宦官集團謀殺了何進,袁紹帶兵入宮剿殺宦官。

宦官們驚慌失措,持著漢少帝劉辯和皇帝的弟弟劉協從後宮出逃,結果遇上了董卓。

董卓毫不猶豫地指揮人馬將這夥宦官給收拾掉,從此走上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至高地位……

是的,如果單看這一過程,董卓的確就是一個踩到狗屎運的暴發戶。

但是,有兩個問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

一、董卓是怎麼成為涼州刺史的?

二、董卓出現的時間點為什麼拿捏得這麼好?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

如果董卓是個官二代,他的涼州刺史是襲承自他父親,那就沒什麼好說道的了。

但董卓並不是官二代,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靠他個人努力奮鬥得來的。

《三國志•董卓傳》載,董卓在“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

即董卓的發跡,最先是以良家子弟從軍,從選拔為羽林郎開始的。

董卓的父親當過官沒有呢?

也當過,但很小,小到微不足道。

《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載:“(董)卓父君雅,由微官為潁川綸氏尉。”

《後漢書•董卓傳》李賢注引《董卓別傳》也載:“(董)卓父君雅為潁川輪氏尉,生卓及弟旻,故卓字仲穎,旻字叔穎。”

在這裡插上幾句。

董卓本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人,共三兄弟:哥哥董擢,字孟高;董卓本人字仲穎;弟弟董旻,字叔穎。

董擢的字為“孟高“,不帶“穎”字;而《董卓別傳》又說董卓和弟弟董旻是在父親董群雅在豫州潁川郡綸氏縣擔任縣尉時出生的,“故卓字仲穎,旻字叔穎”。

有點懷疑,董卓字“仲穎”和弟弟董旻字“叔穎”中的“穎”字,應為“潁”字,是哥倆為紀念自己的出生地而起的字。

說說董卓不大為人注意的另一面:文武雙全,豪邁爽直,機敏善斷

董君雅在綸氏縣擔任縣尉的時間應該不是很長,因為,《三國志•董卓傳》跟著又記:“(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即董卓少年任俠,喜歡到羌人集居地交遊,與羌人部落酋長做朋友,後來又回鄉裡種田。

豫州在現在河南一帶,不和羌人集居地接壤;那麼,與羌人部落酋長交朋友,應該是董卓跟隨父親回故鄉涼州隴西郡居住以後的事兒。

可見,董卓的父親董君雅在綸氏縣擔任縣尉的經歷,對董卓入仕並沒有提供任何幫助。

另外,我們看董卓的哥哥董擢、弟弟董旻,也都是碌碌無為之輩,他們能在史冊中露一會兒臉,那是沾了董卓的光。

一句話,董卓能在亂世中坐大,完全是靠他個人的才能和努力。

董卓有哪些方面的才能呢?

首先,董卓的武勇是無須質疑的。

《三國志•董卓傳》中記“(董)卓有才武,膂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

這說明少年董卓其實是個呂布式的人物,力大無窮,上陣殺敵,要攜帶兩袋箭囊,可以在策馬馳騁中左右開弓。

其次,要注意陳壽在這裡所用的措詞——“卓有才武”,董卓不但武勇過人,還很有“才”。

那麼,董卓的“才”主要表現在哪方面呢?

《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載,“涼州刺史成就闢(董)卓為從事”,“幷州刺史段熲薦(董)卓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

即董卓曾在涼州刺史衙署和司徒府裡面擔任“從事”和“掾”。這兩種職務都是高階軍政長官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主要處理諸多文書往來的事務。

結合我們比較熟悉的曹操司空府和丞相府裡擔任過從事或掾的人來比較,這些人有崔琰、王朗、陳群、王粲、劉曄、毛玠、賈逵等等。

不難看出,董卓和崔琰、王朗、陳群、王粲這些人一樣,都是文化人。

順帶補充一下,後來與董卓過從甚密,以父子相稱的呂布也是文化人——《三國志•呂布傳》記:“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幷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即呂布最先是以主簿身份出道的。

也難怪呂布這麼對董卓的胃口,估計,董卓是從呂布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

說說董卓不大為人注意的另一面:文武雙全,豪邁爽直,機敏善斷

董卓有文化之外,還熟讀兵書,有很高的軍事理論水平。

我們看《後漢書•皇甫嵩傳》裡董卓和皇甫嵩奉詔進兵討伐涼州人王國叛亂時的一段記載,董卓和皇甫嵩論兵,說什麼“智者不後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窮寇勿追,歸眾勿迫”,說得頭頭是道,致使皇甫嵩難於反駁。

就因為董卓本身就武勇出眾,又熟讀兵書,通曉兵法,所以,他在幷州討伐反叛的羌人;到涼州與羌人、匈奴人作戰;征剿黃巾軍;征討邊章、韓遂及先零羌等人,屢建奇功,不服不行。

特別要說一下的是,中平二年(185年)三月,皇甫嵩和董卓共同領兵平叛。四個月之後,皇甫嵩因作戰不利而被罷免,而董卓卻升為了破虜將軍。此後,司空張溫接管三輔軍區事務,派董卓和周慎等六路出軍隴西,結果是“五軍敗績,(董)卓獨全眾而還,屯駐扶風”。

董卓打仗實在太牛了。

董卓除了能打,還非常豪爽。

《三國志•董卓傳》記,董卓早年在鄉下種田時,有羌人部落酋長來他家作客,他家沒有酒菜招待,他就把在田中耕田的牛殺了,“與相宴樂”。

《三國志•董卓傳》還記:“(董卓)從中郎將張奐徵幷州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

董卓把朝廷對自己的封賞,全部轉賜給手下,豪爽、瀟灑,因此深得將士擁戴。

董卓後來官至河東太守,也沒有忘記在華陰縣隱居的老上級張奐,派哥哥董擢帶一百匹縑前去慰問。

可以說,文武雙全的才能、豪邁爽直的性格成全了董卓,使他在亂世中迅速崛起,有了自己的地盤、人馬和名氣。

下面說說董卓為什麼能掐準漢少帝劉辯遇難的時間點出現。

這主要是歸功於董卓自己的政治眼光,而且,他本人果決善斷,不瞻前、不顧後,想幹就幹,從不猶豫。

先來看看他的政治見識。

董卓進應京後,大將軍何進已死,董卓已掌握了實權,他是完全可以繼任大將軍的,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廢除了大將軍這一職務,由黃琬任太尉、楊彪任司徒、董卓本人任司空,恢復了三公執政的制度。

這,就是董卓的過人之處,他這是以恢復三公共同執政的制度來安定人心呢。

董卓在洛陽並沒有任何政治基礎,但他很善於做政治投機,認漢靈帝親生母親董太皇太后為姑,不但迅速安定了宮中上下人心,自己也搖身一變,成了個“外戚”!還順帶董太皇太后的侄子董承收歸帳下。這一手實在玩得漂亮。

說說董卓不大為人注意的另一面:文武雙全,豪邁爽直,機敏善斷

此外,董卓還大力擢用群士,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甚至曾是“黨錮人士”的陳紀、韓融,都成為了列卿。

史稱:“幽滯之士,多所顯拔。”

對於出逃的袁紹等人,董卓也既往不咎,大大方方地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任袁術為後將軍、封陽翟侯;對於那些與袁紹關係密切計程車大夫也都不拘一格予以提拔,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潁川張諮為南陽太守。

董卓還為陳蕃、竇武及在“黨錮之禍”中遇難的黨人伸冤,替他們平反,恢復官職和名譽,起用他們的子孫。其中陳蕃之子陳逸被提拔為官,後任魯國相;竇武之孫竇輔,被桂陽郡舉為孝廉。

而對於自己親友、包括涼州軍事集團的成員,以《後漢書•董卓傳》裡面的說法,那是 “(董)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

細看董卓這些政治舉措,就知道他能在混亂中順利接到逃出宮外的漢少帝絕不是撞狗屎運了。

實際上,按照《後漢書•何進傳》的記載,何進召來的外地部隊,除了董卓以外,還有王匡、橋瑁、丁原等幾支部隊,都駐紮在洛陽周邊。

董卓駐軍於洛陽城西的上林苑,漢少帝一行出洛陽城後是朝著東北方向去往小平津——董卓遇上漢少帝,不是偶遇;而是董卓遍佈了各種耳目機關、安置了大批情報人員,他是從情報人員的情報裡分析出漢少帝所在位置的!

明擺著的,誰能在這個混亂的局勢中奪回皇帝,誰就能取得左右政局發展的主動權。

但丁原、橋瑁、王匡等人後知後覺,白白讓董卓捷足先登了。

董卓掌權之後,確實兇殘庸憒,但不能否認他本身的才能。

縱觀董卓的崛起之路,其人實不失為亂世中一大梟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