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退避三舍,背後的歷史故事,一舍等於30裡

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漢語中上萬條成語。雖然成語一般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但其背後都有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退避三舍這個成語,那它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呢?

重耳回到國內當上晉文公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富國強兵的政策,晉國的國力很快就升上來了。公元前634年,南面的楚國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大將,集結了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四個僕從國,一起進攻宋國,宋成公立刻派人到晉國求援。

成語退避三舍,背後的歷史故事,一舍等於30裡

晉文公有點為難了,他想幫宋國,因為當初他流浪最落魄的時候,正是宋國接待了自己,讓自己吃上了飽飯對自己很好,現在宋國君王拉下臉來求自己了,自己於情於理都應該去救。可是楚成王對自己也不錯,當初待自己更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心裡是糾結萬分。

於是他把群臣叫起來,一起商量這個事情,當初和他一起流浪,最能打仗的將軍先軫提議說:楚國強橫霸道,覬覦霸權很久了,這樣一個國家,早晚和我們是要刀兵相見,遲打不如早打,這是老天賜給我們在諸侯當中建立威望的機會,我們不能白白浪費。

成語退避三舍,背後的歷史故事,一舍等於30裡

既然決 定要救,晉文公就問,該如何去解宋國之圍?這時一位大臣出了個主意,曹衛兩國與出國關係密切,最近衛國還同楚國結了親,我們如果派兵去攻打曹國和衛國,那麼楚軍必然來救,宋國之圍就可以解了。晉文公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於是晉文公很快同意了這個方案。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任命先軫為元帥,晉國大軍南渡黃河,攻打衛國。這個時候的楚軍,已經打到了宋國的都城睢陽了,忽然從衛國傳來告急的訊息,楚成王左思右想,衛國已經和楚國結了親,要是見死不救實在說不過去,不得已只好把成得臣留下來繼續攻打宋國,而自己親自率領主力去救衛國。

成語退避三舍,背後的歷史故事,一舍等於30裡

大軍走了一半的路程,突然又得報說,曹國的都城都已經被攻下了,曹國的軍侯都被俘虜了,楚成王這個時候開始猶豫了,決定暫時撤回部隊,回國以後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從宋國撤回來。

可是成得臣是一個十分驍勇而又驕傲的將軍,在他看來宋國眼看著就攻破了,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功虧一簣,所以他讓使者回去稟告楚王,說等自己拿下宋都凱旋歸來,如果真是碰上晉軍了,將和他們決一死戰。如果打敗了,願意接受軍法處分。

成得臣他手底下有個將領出主意說,我們可以派人和晉軍談判,讓他們恢復曹國和衛國的土地,如果他們答應了,我們就從宋國撤回來,假如他們不答應,宋國人都會怨恨他們,於是就派人去見晉文公。把這和平計劃告訴晉文公。

成語退避三舍,背後的歷史故事,一舍等於30裡

晉文公決定將計就計,通知曹衛兩國,說願意恢復他們的國家和土地,但是有個條件,你們必須和楚國斷交,同時把使者給扣起來了,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激怒成得臣,果然訊息傳回去以後,成得臣氣得暴跳如雷,破口大罵,非要和晉文公拼個你死我活。

成得臣立刻下令,撤去圍困宋國的軍隊,立刻趕去與晉軍的主力決戰,楚國的先鋒剛和晉軍交戰,晉文公就下令撤退,晉軍向後撤了30裡,楚軍以為晉軍是怕了,不打仗就撤了,於是緊追30裡,晉文公看到楚軍追上來,又下令在退30裡。

這樣接連三次,一直後撤了90裡,晉文公那邊已經率領主力撤到城濮,這才下令安營紮寨。晉文公之所以要撤,是因為當年晉文公流浪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曾經和他開玩笑,問他回國以後該怎麼報答他,晉文公當時的回答是,如果未來兩國不得不打仗,那麼我率軍退避三舍。

成語退避三舍,背後的歷史故事,一舍等於30裡

在當時舍是單位詞,一舍是30裡,三舍就是90裡,所以後來就有了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主動退讓以避免衝突。當年晉文公說這話的時候,成得臣就在旁邊,恨不得當場就把晉文公給殺了,還是楚成王給制止了。

現在這一幕真的發生在成得臣身上了,不知他是記性不好,還是根本沒看出來,別人連退三次,他連追三次,把好好的和平機會都給追沒了。接下來,他將面臨的是春秋初期最殘酷的一次大戰城濮之戰。

本文由回首淘歷史原創,首發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