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中人的騙與被騙

▍禾刀

《騙子來到南方》 阿乙 譯林出版社

生活是一幕幕形色各異的荒誕劇,許多人也包括我們自己常常自以為聰明,可一旦有機會跳出原來的生活迷城,往往陡然會發現先前的生活是多麼荒誕不經。《騙子來到南方》是作家阿乙全新創作的中短篇小說集,共收錄十三篇小說,分為中篇、短章、短篇、寓言、故事新編五種形式。阿乙的故事荒誕離奇,如果不是一再咀嚼,很難領會其中內涵。

與書同名這篇是小說集的重頭戲。在這個故事裡,一位其貌不揚的商人唐南生憑藉一個無中生有、荒唐透頂的噱頭,外加三寸不爛之舌,便輕輕鬆鬆將內陸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城——紅烏人的財富其實也是命運一網打盡。唐南生的騙術算不得高明,但人們識破他的騙術後不是立即將其扭送至司法機關,而是出現了奇怪荒誕的一幕:一些人反而害怕唐南生死了,因為只有他活著那些賬才在,哪怕那些賬根本沒有償還的可能。這背後其實還隱藏著一個見不得人的邏輯,即一些人指望唐南生透過類似或別的騙術,再騙別人的錢,從而有錢償還紅烏人的本錢,至於誰再上當受騙,似乎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在局外人看來,這樣的想法無疑天真得近乎愚蠢,也自私得令人憤怒。只是在唐南生這裡,騙誰都一樣,沒有理由單單為了償還紅烏人的錢再費盡周折去重複自己那低劣的騙術,難道還指望騙子挽回所謂的誠信?極其可悲的是,類似的騙術時至今日都沒有真正消亡,從一般電信詐騙到網路詐騙,再到動輒數億的非法集資案仍舊屢見不鮮,上當者中既有花甲老者,也不乏以高智商著稱的知識分子。何以至此?與其說騙術在更新換代,不如說人們的貪婪與自作聰明的“劣根性”仍舊在原地踏步。

從整部小說集來看,阿乙寫這些故事並非意在講底層生活的掙扎,至少,筆者更願意將這些故事歸結於諷刺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荒誕、僥倖、自私與迷茫。

《賄》的故事十分有趣。用當下時髦的話說,女主人公本來手裡握有一把好牌:家庭背景好,顏值又高。按理說,這樣的姑娘不愁嫁,偏偏這副好牌生生砸在她自己手裡。“賄”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因為她始終對人生另一半的標準並沒有一個明確概念,她始終看到的是別人的缺點,歲月就這樣從她的指間匆匆流走,直到花容褪色。讀完這個故事,細細品味,覺得這更像是時下現象的寓言——在這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在男多女少女性資源搶手的今天,“剩女”現象卻似乎愈演愈烈,這不能不令人稱奇。

與其他故事相比,《生活風格》的故事更顯完整,前後呼應也更顯貼切。故事中的畢癸丑潘學富是一對鰥夫鄰居,生了四個兒子的畢癸丑滿以為兒多可以養老,後來結局卻是,自己變成了潘學富女婿闕春生手裡的進口黑牛肉。更諷刺的是,畢癸丑的肉身甚至被他的兒子宰了一刀,對此闕春生道:“兒吃爹肉,不上當。”表面看這是個孝道的故事,可仔細一想,更像是對時下“啃老”現象的辛辣控訴。畢癸丑的四個兒子各有千秋,可畢癸丑連一塊肉都難吃上,最終兒子還在他身上割了一刀,甚至嫌割得太少,這是多麼的諷刺,這也是對中國“生兒防老”陳舊傳統的深刻痛擊。而《剩渣》中的那位年輕人雖然算不上啃老,但不學無術,生存能力幾近於零,被人吸盡陽氣後終只剩下奄奄一息的皮囊。

作為一名曾經的警察,由於工作的原因,阿乙可能比一般人更能接觸到人性中的弱點。他的小說中經常會設定一些危機或者誘惑背景,如《大壩》中的洪水、《騙子來到南方》中的騙子、《剩渣》中的“廢人”等,以此去觸碰人性中最為軟弱的部分。

眾所周知,社會是複雜的,一方面,正因為複雜和多樣化,社會才可能在多種力量作用下,奮力前進,但另一方面,複雜和多樣化常常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考驗和挑戰。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社會是人性的試金石。面對危機和誘惑,我們常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很容易相信不存在但也許非常動聽的謊言,卻難以願意接受直白但殘酷的現實。《騙子來到南方》中唐南生的騙術並不難識破,但人們特別是精英群體也加入其中,說白了,還是誘惑與自以為聰明的心理在作怪。

阿乙的作家好友孫一聖在談到阿乙的創作時,提到阿乙前不久曾在朋友圈分享了這麼一句話:“這兩天想到加繆的《局外人》。一個叫默爾索的人,最終獲判死刑,和他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出眼淚有關。——輿論批鬥,於斯為盛。”孫一聖這裡借加繆的存在主義,是想以此烘托阿乙的寫作技巧。不過,筆者的閱讀體驗倒是覺得,阿乙作品試圖闡釋的,或許正是“局外人”這三字的本義。所謂旁觀者清,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局中人,面對眾多資訊匯聚成的噪聲,我們有時確實難以明辨是非。如何跳出局中人身份,以局外人視角去審時度勢,這對每個人都可能是不小的考驗。當然,重中之重的前提或是,我們還有必要學會拒絕誘惑、拒絕自欺欺人。

因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阿乙的文學語言此前曾為一些評論者詬病。此番讀了這本小說集,筆者倒是覺得阿乙的文學語言頗具特色,本書中就常常會爆出一些驚世駭俗之語。如在寫到那位表妹的臃腫身材時,阿乙的文字是如此腦洞大開,“因為地球引力,每層肉都往下沉墜,顯得扁塌”;而在《大壩》中,他對人們心理的刻畫更是細緻入微,“如果有人反駁或質疑,就會有人怒斥:‘潰壩了對你有什麼好處?!’”人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對新生活充滿恐懼。為此,他們寧願和謊言結下牢固的盟約。”可見,生活的足夠沉澱,也會讓語言有閃光的結晶。

小云

【來源:北京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