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在我之前的一遍文章我寫到了釋迦摩尼都無法拯救印度的衰落(見文末的擴充套件閱讀),在釋迦牟尼去噴把有世後的孔雀王朝時期,阿磷鉛量育王曾經將佛教定為印度國教,去除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印度也因此繁榮興盛了一段時作機間。

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覆滅,印度也開了歷史倒車,重新興起了印度教(婆羅門教演化),因此佛教在印度也沒有了影響力,而在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又重新興起了。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在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因為他是佛教的創始人,思想也是非常的有高度,所以教徒們對教義,或者教義在現實世界的應用有疑問的時候,就比較簡單,問釋迦牟尼就好了,他作為佛陀,可以完美的去解決各種疑問,這段時期我們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但是在釋迦牟尼去世以後,下面的佛教徒們隨著世俗世界的紛亂,紛紛對教義產生了疑問,因為事情總是在不斷髮展的嘛。與基督教一樣,一定時期,教徒們因為思想和立場不同,慢慢產生了兩個分支。

上座部,我稱他為保守派,大多數由得道高僧、資深長老組成,他們提倡封閉式的苦修,提升自己,也就是釋迦牟尼思想中的“苦修”部分。

大眾部,我稱他為革新派,由普通僧侶組成,認為佛教要與時俱進,適應當地的世俗環境,並且要多加傳播,也就是釋迦牟尼思想中的“普度”部分。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這種分支,我認為是隨著社會環境,尤其是印度一直非常混亂的歷史環境下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段時期我們稱為部派佛教時期。

因為大眾部具備普遍傳播的特性,聚集了更多的教徒,也漸漸成為了主流,他們稱自己“大乘佛教”,是一輛大車的意思。

而上座部還是保守苦修,注重自己本身的昇華,於是被大乘佛教稱為“小乘佛教”,就是一輛小車的意思。

而隨著佛教在印度沒落,佛教徒也開始向外傳播,按照地域來分分為南傳和北傳,北傳佛教主要的地區是中國日本朝鮮,南傳佛教在緬甸泰國地區。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雖然南傳北傳和大乘小乘理論上是沒有必然的關係的,但是從機率上說,南傳以小乘為主,北傳以大乘為主。

所以我們去泰國旅遊的時候,會發現泰國本地佛教跟中國在很多細節上是不一樣的。

而在中國,也要按地域有一個劃分,就是漢傳和藏傳,主流上都屬於大乘佛教。當然南傳的小乘佛教在中國也是有的,比如雲南的南傳佛教等等,但是影響力不大,可以忽略。

第一次取經

而漢傳佛教的來歷,就是我們歷史上的第一次取經,並不是唐三藏,傳說東漢漢明帝劉光在夢中遇佛,醒來之後跟大臣們討論,博士傅毅說:“西方有佛,聖上夢見屬實。”於是漢明帝大喜,派人出使西域取經。

取經的隊伍在大月氏一代(今阿富汗附近),遇到了兩位出來傳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是跟隨皇帝的取經隊伍用白馬馱著佛像、佛經到達了洛陽。

漢明帝非常的高興,禮遇了兩位高僧,安排在當時的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居住,也就是後來的白馬寺。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從此以後,白馬寺成為了西域與中國佛教交流的根據地,多位西域的得道高僧到白馬寺來講經,譯經。

自此以後佛教在中國就流行了起來,尤其到了五代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由於外族入侵,落後文明統治先進文明,為了進行更好的文化融合便於統治,佛教得到極大的推廣。

但是也有例外時期,比如“三武一宗”滅佛時期。總體來說,因為佛教教義提倡與世無爭,眾生平等等,還是比較溫和的,所以在中國發展的很順利。

像是波斯的拜火教,基督教的分支景教,甚至後來的明朝的天主教,都發展的沒有佛教這麼源遠流長。

易筋經真的存在嗎

我們在看金庸小說的時候,經常看到的就是少林絕學,《易筋經》和《洗髓經》,少林寺大家都知道是在河南,而這兩本書是不是也真實存在呢?

其實兩本書是一本書,就是《易經洗髓經》,簡稱《易筋經》。我們這就要說道,漢傳佛教的分支了,漢傳佛教共有八個分支分別是:

禪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淨土宗、密宗

而《易筋經》就來自於禪宗,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分支。

禪宗的祖師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也就是達摩祖師,釋迦牟尼的原名叫喬達摩,這兩個是不同的人,只是翻譯有點類似,相差了好幾百年。

達摩祖師從廣州登陸,來到中國,見到當時一心修佛的梁武帝,但是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也不多說,摘了片蘆葦,扔到江裡飄然而去。這就是一葦渡江的故事。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一葦渡江

然後達摩祖師就去了河南少林寺,面壁思禪,這一面就是九年,傳說順手寫了《易筋經》這本武林絕學。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易筋經這個事情缺乏考證,但是這本書是存在的,國家體育總局把它和五禽戲、八段錦一樣列為體育中的氣功專案推廣。

但是不是什麼武林絕學,個人感覺是本身印度佛教中有一些與瑜伽有關呼吸吐納的辦法,然後融合了當時少林寺的一些古拳法吧。

到了達摩的第六代弟子子,神秀和慧能還是比較出名的,可能名字比較陌生,提到他們的思想,大家就會熟悉了。

神秀主張“漸悟”: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佛試,勿使惹塵埃。慧能主張“頓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佛家兩個非常出名的偈,個人就不多加揣測了,而神秀的“漸悟”強調的是個人的勤勉與努力,慧能的“頓悟”則是主張順其自然的靈光閃現。

唐玄奘的故事

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就是法相宗,他的創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三藏也就是唐玄奘,《西遊記》其實本質上是一本小說,而在歷史上,是不可以隨便出國的,唐玄奘是偷偷跑出去長安的,一路上也是吃了不少苦。

易筋經,一葦渡江,唐玄奘——佛教在中國的分支

到了印度以後,也展示了自己一定高度的佛教理論,然後帶了一些經書回來。

後來回到大唐。唐太宗看到他弘揚了大唐國威,也就順著梯子給他一個風風光光的歡迎,之後唐玄奘也就兢兢業業的在寺裡翻譯佛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