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到底那個朦朧中的“伊人”是誰

01:30

昨日,我在《愛情也是一朵永不開敗的花朵,只是她不在彼岸,她永遠地存留於你我的心中》這篇文章中,一廂情願地把《蒹葭》設定為描寫愛情的歌謠,並且做了解釋。但文章中對於《蒹葭》存在的爭議部分,只是略提了一下,沒有涉及深入。今天,我準備在以下文字中與朋友們一起探討《蒹葭》,除了是有愛情這層含義以外,另外兩個含義存在的背景。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到底那個朦朧中的“伊人”是誰

蒹葭蒼蒼

《蒹葭》一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治國(《毛詩序》),或是惋惜招隱居賢士而不可得。(《詩經通論》)後來人提出這樣的論點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那麼,我們就看看秦襄公他到底為什麼不用周禮治國,為什麼後人說這首詩是求賢若渴的含義呢?

秦人祖居東方。西周初年,嬴姓一支西遷,遊牧於渭水流域。後因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地(今甘肅天水)封給非子。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由於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當時在其封地戎狄(蠻夷)勢力非常強大,威脅著弱小的秦地。而在周朝官職中,秦國僅為“大夫”一職。因此,秦襄公只能一面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戎狄聯姻,一面又竭力效力於朝廷,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公元771年,犬戎進攻周朝,殺死了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由於秦襄公率兵援救周朝,作戰得力,立了大功,並且果斷追隨了周平王。後來在周平王逃避犬戎禍難,都城東遷洛邑(今洛陽) 時,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周平王。周平王念其功勞卓越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到底那個朦朧中的“伊人”是誰

秦襄公

雖然秦襄公成為了諸侯,有了自己的封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實際上週平王賜給秦的土地上佈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那麼此時的秦襄公最需要的什麼呢?當然是強大的軍事實力,以此保證國家穩定,並逐步驅逐外夷。因此他所實施的兵戎政策完全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而談修周禮根本不切合秦國的緊迫狀態。但秦襄公的封地畢竟曾是周朝的領地,漢人早已視周禮為天下正途,眼見秦襄公至周禮於不顧,難免奚落刺之於斯。於是有位詩人就此創作了《蒹葭》,用“伊人”的形象比喻周禮,從而希望秦襄公應該“溯游從之”去追求這個“伊人”,迴歸修周禮這條王者之道。當然,這是後來人之說,是否與史實有矛盾衝突,還是留給學者們探討去吧。不過要說秦襄公“溯洄從之”尋找“伊人”這個有能力治國的賢人隱士,應該是貼近當時的歷史條件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到底那個朦朧中的“伊人”是誰

蒹葭蒼蒼

譏刺也好、求賢也罷都是詩外之意。單就《蒹葭》文之孤傲,的確後來人無法企及。難怪歷經千年、直到今天,許多文人雅士還以《蒹葭》為意潑灑文墨,不斷的“溯游從之、溯洄從之”,希望尋覓到那個朦朧中宛在水中央的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