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作者 | 程夢

“為什麼留在長安?”

“想升遷。”

“倒是毫不避諱?”

“。。。長安好吃、好喝、好生活,當然讓人想留下,可讓我真的覺得活的有意思的是,就是在長安裡再普通不過的這些人,大家沒有讀過什麼書,沒有多少錢,也說不上有什麼了不得的前途,可他們,不,可我們都在盡心做自己的事,所以只做旅帥不夠保護他們,位子還得高一些,至少要進右驍衛……右驍衛能守長安。”

這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雷佳音飾)問崔器(蔡鷺飾)留在長安原因的一段對話。在此之前作為劇中出鏡率並不高的崔器,因每次出場多是冒進、智商不線上,行動時拖延救援等行為,成為彈幕上重點的“火噴”物件。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然而此段對話之後崔器的形象,至少在

小影(ID:maoyingtv)

心中立即發生改變:不再那麼令人討厭,反而正向可愛了起來。當然崔器之前的莽撞行為並不是因為這一段臺詞被“推翻”,而是這段對話中所體現出的崔器的價值觀,讓這個人物開始被理解。

此外,劇中其他角色的臺詞也同樣精彩。

簡單的一句話,勾勒出鮮明的人物形象。

李必為官的動機是“不良人帥能守長安百姓,宰相能守天下百姓”;張小敬作為死囚即使完成任務後仍然要赴死,也會答應李必的原因是“為了能再做一天長安不良帥,再守一天長安”;以及小人物丁瞳兒,作為一名風塵女子,也有情有義,殺伐果斷,遇人不淑之後,憤然回頭……

與之對應的是,《長安十二時辰》開播不到一個星期,豆瓣吸引超6萬人打出8。7的高評分。除了精良的服化道、電影質感的鏡頭以及演員外,也許與劇中這些角色各自堅守的價值觀,構架起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也不無關係。

此外,該劇在“限古令”依然波動的情況下,再次定檔且成功播出,劇中正向的價值觀或許也是支撐原因之一。而回看那些在古裝劇限制政策頒佈的浪尖時期播出的

高收視、高口碑的大熱古裝劇,總能從普通的臺詞中尋到人物的價值觀。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那些受官媒稱讚的古裝劇,傳遞的價值觀是怎樣的?

2015年的一部《琅琊榜》是無數喜歡古裝劇迷的最愛,經常出現在網友經典古裝劇的排選名單中,劇中各個人物形象讓網友們至今依然討論不斷。

主角人物梅長蘇自不必多說,開始一句“既然我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地活著”,臨近結尾的“林殊應當死在戰場之上”,就是其為家為國的赤子之心,劇中儘管使用了陰謀詭計,但自始至終內心依然充滿了對自我的唾棄和反省,在家國大情懷上,價值觀純粹而不含有絲毫的庸俗。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除了家國情懷上,劇中眾多配角身上日常生活的價值觀也同樣令人發省。劇中蕭景睿知道被朋友利用後,盡顯豁達的態度:

“我之所以這麼待你,是因為我願意。若能以此換回同樣的誠心。固然可喜。若是沒有,我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凡是人總有取捨,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捨棄了我,這只是你的選擇而已。若是我因為沒有被選擇而心生怨恨,那這世間,豈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諒之處,畢竟誰也沒有責任要以我為先,以我為重。無論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強求。”

被利用後沒有選擇仇恨,而是依然保持自我溫潤善良的品性,放到如今來看依然適用,在受到背叛,傷害時,我們可以依然選擇自我原本的樣子,不被仇恨矇蔽雙眼。當然還有譽王“越是對手,越能心意相通”與對手的惺惺相惜;“情生自願,事過無悔,既然抗不過天命,又何必怨天尤人”蒞陽公主對待感情的灑脫;言豫津無條件支援朋友等。

用古裝劇故事向觀眾傳遞著當代的價值觀,引發大眾討論和思考,也收穫到官方的稱讚,如人民日報(為大眾文藝的價值觀探索點贊(文藝新視界)——以《琅琊榜》等三部影視作品為例)。

且彼時古裝劇播出環境也不是十分友好,“限古”政策已經實施,一劇兩星也徹底落地。但在衛視黃金檔古裝劇播出數量銳減的情況下,該劇依然拿到北京、東方兩臺衛視黃金檔首播,此後又一直被各大衛視輪番熱播。

同樣因為劇中價值觀受到官方稱讚的還有在去年底“限古令”風聲最盛時期,幾經改檔最終在湖南衛視黃金檔播出的《知否》。劇中盛明蘭面對“親事”時提出的:“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品性的最低處。與人相守幾十年,終究還是要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這一符合普世價值觀就受到《中國青年報》的稱讚。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除此之外,明蘭對於站隊立場問題的“大丈夫當忠君愛國,何必無畏爭執,不如做個純臣”,對於夫妻相處的:“既然結為夫妻,自然就該同聲同氣,同心同命”,立身處事上:“凡事最好也別指望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實在要指望,也別太多,太深,指望越多,難免會有些失望,失望一多,就心生怨懟,怨懟一生,仇恨就起。”……等觀點全部都貼近現代人的價值觀體系。

以及上個月播出的《大宋少年志》,同樣也因為發人深省的臺詞,連帶編劇都被送上了熱搜。例如劇中王寬說的:“我知道掌院是想讓我們學會猜疑身邊人,可我覺得這樣不對,就算黑暗裡行事,心裡也該有光才對”表現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對同伴報以信任。趙簡面對女子不都是要嫁人,活在別人的羽翼之前的問題時說道的:“女子為何就不能和男子一樣建功立業,興國安邦……我要為自己而活”,從一個古代女子口中傳達出女子當獨立的現代價值觀來……

值得注意的是,該劇是在多檔古裝劇撤檔、下架、停播的檔口,被提檔且上星播出,且劇中幾乎全新人的情況下豆瓣評分打到了7。8。回看以上兩部劇播出時,“限古”政策也一直存在,可播出期間仍然能得到官媒的肯定,一邊限制古裝劇的政策相繼出臺,一邊又在對一些古裝劇進行鼓勵稱讚,“限古令”真正想限制的是什麼?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回看這一路“限古”政策頒佈的時間節點或許能找到原因。

據網上查詢,最早的限古政策是在2011年的12月份,廣電頒佈古裝劇限播令,規定宮鬥戲、穿越戲不得上黃金檔,並在2012年1月至10月間不再立項這兩類新劇。

可在該政策下達前一兩年間,以《美人心計》、《傾世皇妃》、《甄嬛傳》為代表的宮鬥劇盛行,但此型別大部分劇多是表現宮廷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拉幫結派,互相利用,只有依靠最高權力者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除了令人痛恨封建王朝對女人的迫害,價值觀也是消極導向。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另一型別穿越劇也是如此,2011年由《宮鎖玉心》引起,《步步驚心》推向高潮的以愛情為主題的穿越劇吸引了眾多女性觀眾。尤其女主意外穿越古代與當代人物之間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竟引來一些未成年人的嚮往,彼時就曾有小學生自殺留下希望穿越的遺書事件發生。

所以在2012年2月廣電總局再次提出,禁止古裝穿越劇胡編亂造,限制但也不會一刀切。

此後的一年間穿越劇有所收斂,然而卻出現新弊端。古裝劇的劇集普遍增長,由之前的平均三十多集到動輒六七十集的體量,例如《陸貞傳奇》59集、《隋唐演義2013版》62集、《天天有喜》70級,一部劇播完幾乎要近兩個月的時間,且有的劇情拖沓冗長,“注水”嚴重。

這一現象出現後,2013年5月廣電頒“限古令”,規定每年古裝劇在衛視黃金檔的集數比例在15%以內,兩部古裝不能接檔播出,按照衛視黃金檔劇集承載能力,古裝劇每年不超過110集,但歷史劇不在限制範圍內。

留下歷史劇的缺口,之後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古裝大女主愛情劇盛行,例如《衛子夫》、《武媚娘傳奇》、《羋月傳》等等,甚至《巴清傳》早先定位就是歷史劇,後因與歷史不符被“秦粉”(秦朝歷史愛好者)舉報。於是2018年,廣電再次管控古裝劇,規定戲說歷史的宮鬥類不能在衛視黃金檔播出。

但古裝劇巨大的造星能力致使其並沒有因為政策的限制減退熱情,大量古裝劇開拍,題材也還更加豐富。

除了《如懿傳》、《延禧攻略》等歷史宮鬥劇,還有像《古劍奇譚》、《青雲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玄幻劇,《雲中歌》、《幻城》《錦繡未央》等網文IP劇。此時雖然衛視平臺古裝劇被嚴格控制,但還有影片平臺可以“收容”它們。

古裝劇確實也更能抓住觀眾“嗨點”。像近幾年間盛行的大女主戲,多是女主從平凡小人物起與劇中反派勢力鬥智鬥謀且一路開掛走向人生巔峰。當然期間會收穫劇中多位男性角色喜愛,擁有著一份或幾份驚天動地的愛情,這對女性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但有時劇中的人物價值觀卻立不住腳,往往為了凸顯女主的光明磊落,更多是讓反派沒有理由的心胸狹隘、陰險狡詐,爭鬥中全是陰謀算計,人與人之間毫無信任可言。

隨後,2019年3月22日,開始網傳廣電總局出調控新規,從即日起至6月,包括武俠、玄幻、歷史、神話、穿越、傳記、宮鬥等在內的所有古裝題材網劇、電視劇、網大都不允許播出。已播出的撤掉所有版面,未播出的全部擇日再排。

至此主要播出平臺都受到政策監管,古裝劇看似沒有了出路。但其實每條限制政策都有起因,都是在針對古裝劇出現的問題進行限制和對市場引導。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限制古裝劇不是目的,其中的價值觀才是關鍵

從官媒對於古裝劇的態度也可以發現這一點,雖然不少劇遭到其深惡痛絕的批評,但如上文提到的幾部劇一樣,對於一些古裝劇的誇獎也是毫不吝惜。貓影文娛(ID:maoyingtv)分別抓取近幾年官媒批評和稱讚古裝劇時的點評詞發現,

劇中傳遞的價值觀是決定官媒對其態度的關鍵。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

在官媒批評古裝劇的文章中就有:胡編亂造、誤導、價值觀偏離等詞的出現,一篇半月談(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託新華社主辦的、面向基層讀者的黨刊)官方微信釋出,人民網、光明日報都轉載了的《“宮鬥文化”復燃,權謀學被一些年輕人奉為人生指南》文章中,就批判了一眾古裝宮鬥劇奉行“權謀論”傳遞出錯誤的價值觀。

而在對於一些古裝劇的表揚中,也多能看到正能量、創新思考、現代價值觀等字眼,且這些劇中也不失歷史題材或架空背景的古裝劇,如此來看,開始從題材上限制宮鬥劇、穿越劇、架空劇、歷史劇(禁止歷史戲說),

政策針對的從來不是古裝劇本身,而是古裝劇中內容傳遞的價值觀。

然而大部分人卻只看到了彼時被限制的這些古裝題材,沒有意識到限制政策的真正目的是在對古裝劇傳遞的價值觀進行引導,而在之後的古裝劇的製作中,更多的是儘量避開“限制題材”的紅線,努力開拓政策上未涉及到的“新”題材、“新”型別古裝劇以求過審,而這些換湯不換藥的“創新”古裝劇招致的結果只能是:更加嚴控的政策監管。

當僅從題材上限制無法達到規範目的,政策便只能從播出平臺下手,於是“一刀切”式的看似阻絕了所有古裝劇。可以說,

當前的“限古”局面是整個古裝市場從一開始就沒有意識到政策導向而造成。

走到這一步,古裝劇市場發展局勢是十分嚴峻了,但卻也並沒有到“涼涼”的地步。如今平臺播出古裝劇雖然受到嚴控,可並是非完全禁止,這幾個月來也有多部古裝劇順利播出。

另一方面不再明文指出對於古裝劇的禁止條項,這未嘗不是政策在這一“冷卻期”實行的引導,沒有了題材上的形式限制,製作者們只有從能透過稽核播出的那些古裝劇身上尋找播出“秘訣”。當嚴控時,市場釋放出的更多是具有正向價值觀導向的古裝劇,內容製作者們或許也能漸漸明白政策的用心。

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古裝劇永遠不會消失,作為深受觀眾喜愛的題材,既能展現我國古代歷史文化,又能連線當今社會價值觀,古裝題材擁有其不可替代的題材價值。而擔負這一重任,也更應該注重其內容帶給觀眾的影響,向著正確價值觀輸出、更精良、更能展現文化思想的精品製作方向發展。

當古裝劇有了鮮明的現代價值觀,它不該也不會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