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小天才”被重重質疑、輕輕放過!道個歉、撤個獎就翻篇?

導讀

少年強則國家強。這個少年強,前提是上樑要正。

作者:Dr.Wang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近,

國內最火的名詞大概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相關新聞至少有兩個:一個是某小學生成功構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了C10orf67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另一個是某高中生採用多種實驗方法,得到大量實驗資料,對二氫楊梅素調節肝臟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

還有一些高大上的其他獲獎題目也被挖掘出來,網友們頂禮膜拜,自嘆不如。

對於此事,有人說不用想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果然,組委會調查之後,取消了這位小學生的獲獎資格。

然而,看到這位小學生的父親(博導,相關領域研究員,相關研究的通訊作者)貼出的“情況說明”和“鄭重道歉”,我覺得應該說幾句。

他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大眾為什麼會質疑他家的“醫學天才”。

我們為什麼質疑“醫學天才”?

這位陳導師說,他的過錯在於,在專案申報過程中,其未充分掌握及領會“專案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關鍵資訊,過度參與了專案書文字材料的編撰過程。

至於“主要資料”,是孩子透過觀察學習和親自操作得到的。

若真是這樣,這孩子還真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此研究中涉及的學科,想學好是非常難的。以生物化學為例,是醫學類考研科目,裡面什麼基因啊,蛋白啊,訊號啊,光這些概念就讓人頭疼。基因敲除更不是一門簡單技術,即使是醫學院校的研究生,大部分也從未接觸過,可以說幾乎一竅不通(研究生們表示願意回小學深造)。別說基因敲除,就連最基礎的PCR和Western blot(陳同學的實驗裡均有應用),也涉及到很多技巧和熟練度,做不出結果是家常便飯。

“醫學小天才”被重重質疑、輕輕放過!道個歉、撤個獎就翻篇?

攝圖網

醫學院的博士,科研水平未必多高,但相關理論是滿級的,動手能力也一定不差。

即使如此,在必須發SCI且有影響因子等要求下,有相當多的博士無法按期畢業。這位小天才的研究,足夠讓很多博士汗顏。

輸給天才不丟人。不信你看,他的指導老師之一楊老師(有人說是他母親,沒見到確鑿證據所以仍只稱呼為老師),前幾年剛拿到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面上專案(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9年的面上專案平均每項資助58。6萬元),跟陳同學的研究相比,研究理念和方法也不過大致相同。由此可見,這位天才的研究極其重要,獲獎實至名歸,甚至都低了——如果不是其他獲獎專案同樣牛出天際的話。

但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除了規定必要“自己製作和撰寫”外,還規定必須“自己選題”,必須“自己設計和研究”。就像論文一樣,其“創造性貢獻必須是作者本人構思、完成”。陳導師承認不符合“自己製作和撰寫”,至於是否符合其他的,他沒說。

陳導師說,他在書寫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與誤解”,深表歉意。這可能是他的真心話。想必他在後悔,為什麼不能把術語去掉,寫得更像一名小學生,這樣就更容易以假亂真了。

他錯了!假的就是假的,總會有痕跡,何況是這樣一個明顯超出小學生認知能力的主題。如果把這件事比作一項基金申請,從選題開始,他就輸了。

我們來簡單看一下這個研究的水平。

惡性腫瘤是常見病,是影響人類健康和壽命的主要疾病。遺憾的是,關於腫瘤的發生發展,我們還沒有真正搞清楚,所以目前在治療方面,對於多數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唯一可能治癒的方法,而對於晚期腫瘤,則只能延緩和改善。

但另一方面,從學術的角度,已經完全搞清楚的問題缺乏進一步探討的價值,這種“有待研究”的領域反而是好事。有關腫瘤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熱點。在醫學類的SCI雜誌影響因子排行裡,傳說中的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雄踞榜首,影響因子高達200分以上,遠遠拋開其他如

Nature、Science、NEJM、Lancet

等頂刊,能反映出其受關注的程度。

腫瘤是內在基因和外在環境的綜合作用,腫瘤相關基因的研究報道數不勝數。但在眾多基因中,C10orf67基因並不是熱門。以C10orf67為關鍵詞,知網和萬方上都查不到中文文獻;在Pubmed上搜索,只有寥寥幾條;在谷歌學術上搜索C10orf67 + 結腸或直腸,也都不多,比起結直腸相關的APC、K-ras等著名基因差了不知多少倍。

但就是這樣一個“非著名”基因,硬是被一個小學生抓住

,且實驗設計合理,表述清楚,方法得當,自己設計並動手,得出了“主要資料”,只有書寫方面才由家長幫忙。

這不是天才,什麼才是?

學術造假,並不只是偽造資料

學術不端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最常見的是資料造假,其中最容易被發現的是剪下條帶、盜用他人圖片、偽造同行評議等。我忍不住想說:拜託啊,造假都不能用心一點嗎?你好歹也得像真的,才敢說自己是A貨吧?

除了編造資料,還有很多其他“造假”方式。例如本文討論的這兩篇由中小學生“構思完成”的論文,大家質疑的並不是研究本身的合理性或資料的可靠性。

比較明顯的是,這兩位學生的文章至少存在掛名行為。

這其實屬於常見的一類“造假”,但社會對此類情況重視度不夠,甚至成為潛規則。一項成果(主要是論文)出來後,總會有些亂七八糟的人開始介入。雖然這些人對研究沒有貢獻,甚至壓根不知道研究的內容是什麼,但由於地位、人情等原因,也能參與署名,分一杯羹,而這還算是好的。曾有不少報道,真正做出主要貢獻的人反而被剝奪第一作者的位置。雖然惡劣程度不同,但從性質上講,這跟被人冒名頂替上大學差不多,區別在於頂替別人上大學還得偷偷進行,剝奪署名權則則完全堂而皇之,反正一般情況下學生也不敢跟導師作對,只能吃啞巴虧。

還有一種另類的掛名行為是為了給自己的文章貼金。比如帶上行業裡的某個大牛,顯得資料可靠(心虛?)及文章水平高,將來的影響力也大。這種情況比前一種少得多,但也偶有報道。

“醫學小天才”被重重質疑、輕輕放過!道個歉、撤個獎就翻篇?

攝圖網

對於科研論文,

嚴格來說,只有真正參與並做出實質性貢獻,並參與論文書寫和修改的人才能被列為作者

(所以其實一篇文章對所有作者都是一種肯定,而不只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才“有用”),反之,凡是符合作者條件的,也不能被無故剔除。在論文投稿的時候,大部分期刊都會給所有作者發郵件,所有人都無疑問才能發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有人對文章不知情。

但規定是規定,實際情況怎麼樣,就天知地知了。

還有抄襲。嗯,抄襲當然屬於學術不端,還用問嗎?

對。那麼自己抄自己呢?中文抄英文呢?

這個嚴格來說得看各雜誌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想引用的話,就要把原來的文字改變一下說法,並註明參考文獻。通篇照抄肯定是不行的。

高中生的那個獲獎專案裡,照搬了大量某碩士論文中的圖片和資料,而這篇碩士論文的作者和指導老師,正是該獲獎專案的指導老師。所以,這不是抄襲別人,而是抄襲自己。而有意思的是,獲獎專案的申請時間甚至略早於這篇碩士論文的提交時間。所以,這名高中生會不會辯解,是碩士抄襲他?

應該說這位高中生的天才程度不及前一個。雖然論文裡也用了免疫熒光、流式細胞學等實驗方法,但理論上也不能說完全超出了高中生的能力上限。實際上這名獲獎者在一篇已釋出的類似研究中參與了署名。

如果遵循了上面提到的署名規定,他是有貢獻的,但也不是“主要貢獻”,不符合“自己選題、設計和研究”。

“醫學小天才”被重重質疑、輕輕放過!道個歉、撤個獎就翻篇?

攝圖網

在研究中,還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利益衝突”。

通俗來說,如果研究者可能從此研究中獲得直接收益,必須進行宣告。這不難理解。比如一個藥廠的工作人員寫文章說自家藥廠的藥特別好,我們自然要打個問號。在上述兩項研究中,獲獎者的直系親屬或其下屬直接參與,並以自己的既往報道為主要資料來源,在我看來不符合“利益衝突”原則。

截至筆者結稿,這個瓜還沒有後續,不做過多假設,只是就事論事:學術不端沒跑了。

少年強,是實力強勁,更是自強不息

在這樣的全國性大賽中造假,動機是不言而喻的。不難查到,獲得這種級別的獎項,享有中考、高考加分的資格;不僅如此,還有機會參加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歐盟青少年科學家競賽等國際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為未來的發展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跟一直以來被廣為詬病並不時被爆料的醫學論文造假有相似之處。

臨床醫生忙於工作,卻一定要有論文才能晉升。對於很多不具備實驗條件和能力的人而言,被逼無奈之下,只好另闢蹊徑。好在國家前段時間出臺了一些政策,適度糾正了這種極端做法。能者多勞、並給予獎勵,不能者不強求,亦不作為主要考核指標,這才是先進的理念。

作為一位父親,我其實能理解這幾位父母的苦心;正如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我一向理解論文背後的無奈。但

我不能贊同這種做法,更不認同他事情敗露之後的悔過態度。

“醫學小天才”被重重質疑、輕輕放過!道個歉、撤個獎就翻篇?

攝圖網

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來盡力靠近目標。相比之下,有一小部分人很幸運,他們能站在前人的肩上,伸伸手就能夠到別人可望不可及的東西。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公平,畢竟父輩們的成就也不是從天而降的。但是,指點和鋪路都無可厚非,規則要一致。對於大部分人,有規則、守規則,99%的汗水才能換來成功。即使從這一小部分人的角度去看,作弊獲獎了,對孩子的長遠是好還是壞?他們應該從父輩那裡見識權力的作用,凡事投機取巧,還是應該利用見識的優勢,把握優質的資源提升自身?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這個問題,也許不難回答。

在這個事情裡面,我們不應該去苛責孩子,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宣告中說孩子承受了極大的精神壓力,我相信是真的。希望他們早日從陰影中走出來,去擁有美好和誠信的未來。

孩子們的父母作為監護人和這件事情的參與者(

如果說不是發起者的話

),責任是不容推卸的。

拋開教育理念和學術不端的問題,僅就道歉而言,請拿出點誠意。不要想挑戰規則,更不要侮辱大眾的智商。

試想一下,拿這樣的作品去參加國際大賽,結果是贏得一片讚譽,還是被質疑、諷刺,乃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聲譽?孩子得到的,是名校的敲門磚,還是一頂造假低齡化的帽子?

我國的科研實力還不夠強,影響力還不夠大,這更需要我們向著正確的方向努力。除了政策層面的思考,我們應該期待更多青少年的參與,期待他們對科學感興趣,期待他們當中有人能擁有過人的天賦;我們也應該培養他們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術,培養他們養成多讀書多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而不能縱容有意造假的意識和習慣。

少年強則國家強。這個少年強,前提是上樑要正。

上樑正。正,是正大光明,也是正本清源。

少年強。強,是實力強勁,更是自強不息。

最後,本人宣告,此文章為本人原創且獨立完成,與文中提及的任何人和事均無利益相關。

寫在後面: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遭網友質疑,引發熱議。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釋出通報,撤銷該學生所獲一等獎,小學生父親道歉,並辯稱成果是孩子自己做出來的,這種辯解,既蒼白又侮辱觀眾智商。最近兩天,其他新聞出來,各大媒體偃旗息鼓,這事就此翻篇了,但,我們欠大眾一次徹底反思!再不認真反思、重重懲罰,因“造假”成本太低,重蹈覆轍又怕什麼?大不了撤獎,道歉,國人學術“造假”成風的痼疾是無法根治的。

非常贊同人民網評以下觀點,在此引用:當比賽屢被質疑、作品頻涉造假,當從拼智力拼創新拼實踐,變成拼家庭資源拼人脈時,相關部門不能再坐視不管。強化比賽全流程的監管,加強參賽選手的背景稽核,對研究專案能達到的成果進行科學評估,有舞弊嫌疑的一律禁賽,參與造假的研究人員追溯至其所在單位或學校等等,多管齊下,才能創造更公平良好的比賽環境。最重要的是,要儘快把比賽與升學脫鉤,才能真正讓比賽迴歸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的正確道路上。

責編 | 蘇暄 小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