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蘑菇中毒的解藥,倭國僧人寧死不吃!

古代蘑菇中毒的解藥,倭國僧人寧死不吃!

蘑菇是一種菌類植物,可以食用的野生蘑菇有榛蘑、元蘑、猴頭菇、口蘑、羊肚蘑、牛肝菌、靈芝、松茸等,人工栽培的種類有木耳、銀耳、金針菇、草菇、香菇、茶樹菇等等。

明代出版的《本草品彙精要》記載:

“蘑菰乃蕈[xùn]之屬也,苗高二三寸,中空而輕脆,其色黃白,五、六月多生溼處,今入諸湯中食之甚鮮美……”

蘑菇味道鮮美,可採用熘、炒、蒸、燒、燉、炸等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油菜炒香菇、香菇豬排、口蘑鍋巴、紅燒元蘑、小雞燉蘑菇等多種美味佳餚。

蘑菇還可以涼拌、煲湯、製成餡料等。

蘑菇營養豐富,還具有食療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

《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記載:蘑菇具有“益腸胃、化痰理氣”、“益氣殺蟲”、“悅神、開胃、止瀉止吐”、“消熱痰”、“健脾”等諸多療效。

國人食用蘑菇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漢朝時期,漢代無神論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記載:“芝生於土,土氣和而芝草生。”

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紫芝“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

古代蘑菇中毒的解藥,倭國僧人寧死不吃!

三國時期,國人開始人工培育蘑菇。

宋朝時期,浙江慶元縣龍巖村人吳三公發明了砍花栽培法,栽培出世界上最早的香菇,古書稱作“合蕈”。

蘑菇雖然美味,卻不易識別,誤食了毒蘑菇輕者腹瀉嘔吐,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不能識別的蘑菇千萬不可輕易食用,有毒的蘑菇有葉狀耳盤菌、大青褶傘、毒溝褶菌、稀褶紅菇等等,誤食毒蘑不可輕信土法解毒,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古時候也有誤食毒蘑的案例。

《宋稗類鈔》記載:“菌不可妄食。建寧縣山石間忽生一菌,大如車蓋,鄉民異之,取以為饌,食者輒死……”

宋朝的時候,福建建寧縣山中巨石上長出一顆大蘑菇,大如車蓋,村民感到很奇怪,於是有人摘下蘑菇,回家做成了菜餚。

不成想這種蘑菇含有劇毒,吃了蘑菇的人都中毒死掉了。

《宋稗類鈔》的作者——明末清初學者李宗孔,還記錄了識別毒蘑菇的方法:“凡菌為羹,照人無影者不可食,食之殺人!”

李宗孔認為:蘑菇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很容易被毒蛇“噓氣”染毒,吃了這種染毒蘑菇就會喪命。

古代蘑菇中毒的解藥,倭國僧人寧死不吃!

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感慈庵僧人德明在楊和王墳上採摘了“奇菌”,做成蘑菇粥給僧眾食用。

十幾個僧人吃了蘑菇粥後猝死,德明因為及時吃了“不潔”的解藥,躲過了一劫。

何謂“不潔”解藥,就是人的糞便汁。

古人大概認為以毒攻毒,吃下“不潔”解藥,及時將毒蘑菇嘔吐出來,症狀自然會減輕。

有個叫定心的倭國僧人也誤食了毒蘑,有僧人給他“不潔”的解藥,這位定心“寧死不汙”,以至於“膚理折裂而死”。

中毒後,肌膚乾裂,可見其中毒症狀異常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