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有些漢字看似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的關係,其實最初二者為各自獨立的形體,並沒有形體上的先後演變關係。只不過後來由於引申義相近,意義合併後,為了書寫簡便,就以筆畫較少者取代了筆畫較多者,二者最終合併。

“豐”與“豐”二者便是這種情況,二字在甲骨文時期都已經存在。

“豐”字甲骨文構形是土堆之上一棵生長茂盛的樹木;而“豐”的甲骨文形體則是一個食器“豆”盛滿了物品。下面我們詳細看一下二者的形體及演變軌跡。

“豐”字形義分析及與“封”的關係

“豐”字的演變軌跡如下:

“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豐”字的演變軌跡

從字形演變軌跡看,“豐”字簡約明確,甲骨文描繪了一棵根植於一堆土,隱含著枝葉繁盛的樹木。金文基本與甲骨文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只不過下部土堆之形不甚明顯了。篆文“豐”字,下部形似土堆的部分也變為了一橫,這種變化是為了書寫之便。我們把其金文形體放大如下:

“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金文“豐”

“豐”字的造字邏輯是土堆上種植一棵樹,那麼古人的構字意圖是什麼呢?僅僅是想說一棵根植於一個土堆上的樹?顯然不是那麼簡單,這只是該字構形的一個表象。“豐”為“封”的本字,甲骨文中“豐”常被借用為“封”,其義就是植樹於土堆上,透過這種方式來確定地界和一個區域的界限。《周禮·地官·封人》載:“封人,掌詔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郭沫若也認為:“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為族與族間之畛域,西方學者所稱境界林者是也……‘豐’即以林木為界之象形。”由此可知,古王畿周圍或族與族之間要植樹作為疆界。其實,如今很多農村的田地邊界仍有以植樹作標識的。後來,又引申出密閉、限制等義。

“豐”的分化原因及“封”字的演變

為何“豐”又孳生出“封”字了呢?這就涉及到字義的不斷演變和發展,意義的增加促使字形上不斷區分以別義。“豐”字的意義後來演變為兩個主要義項:一是以土堆之上的樹木為意義描述點,表示茂盛之義,作為地界標識的樹木必然會精心培育,使其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從而作為明顯且長久的地域疆界標誌。後來也指稱人體態豐滿,如《詩經·鄭風》:子之丰兮,俟我於巷兮。“豐”為“豐滿”之意。另一個意思就是表示植樹之目的,即分界,後來又引申為帝王把土地按照爵位分給諸侯之意。

所以,“豐”字就分化出了表示茂盛義的“豐”和表示“分界”之“封”。分化出來的“封”字,其金文形體如下:

“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金文“封”

“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金文“封”

從形體看,分化出的金文“封”形如植樹於土堆上,右部有手形或人形,以示人植種樹木。至小篆“封”字樹木之形訛變為了“之”,隸書則變為了“圭”,就有了現在的“封”字形體。

“豐”字的形體分析

“豐”字形體演變軌跡如下:

“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豐”的演變

從“豐”字甲骨文形體可見,呈現下為盛器“豆”,上部盛滿了物品。《說文》曰:“豐,豆之豐滿者也。從豆,象形。”至於“豆”上之物,甲骨文金文形體或似肉,或為玉串兒,或為穀物,所盛之物並不確定。對比圖如下:

“豐”只是“豐”的簡體字?“豐”與“封”有沒有關係?

“豐”上部形體對比圖

其實,豆中的物品不必糾結,因其表示意義比較明確,為盛滿、充足之意。

殷商時代,“豐”“豐”已並存,區別在於二者用法有別,“豐”常被借用為“封”表示疆界或封土。“豐”則與原來的“豐”相類,表示茂盛、豐盛、充足之意。後來,表“疆界”“封土”義的“豐”被後起字“封”所取代,而表示“樹木茂盛”義的“豐”和“盛滿”“充足”義的“豐”合併。“豐”“豐”二者古音雖有差別,但是非常接近,以致於今音都讀為fēnɡ,意義又接近,都有大、充足、繁盛之意,於是簡化漢字時便保留筆畫最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