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仁君:漢文帝劉恆

千古仁君:漢文帝劉恆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三代皇帝。

本為藩王,後被大臣迎立為皇帝。自即皇帝位以來,劉恆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的發端。

《史記》作者司馬遷曾用動情的筆墨記敘“文景之治”時的生活場景:“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這一安寧繁華社會的出現,顯然都要歸功於盛世開啟者——漢文帝劉恆。

千古仁君:漢文帝劉恆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皇子時期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為魏王魏豹妾。

楚漢之爭初期,魏豹依附漢,之後又背叛漢,於是被漢將韓信、曹參打敗後俘虜,此後又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也成了俘虜,被送入漢宮織室織布。

後來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了後宮,但並不得寵幸。

漢高祖四年初,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臺上,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

漢高祖聽到後,問她們笑什麼,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

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

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

漢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

僅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漢高祖四年,在河南宮內成皋臺生下兒子劉恆。

然而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恆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了。

故而嚴格說起來,劉恆的童年時期,其實也並不受劉邦重視,在一眾皇子之中存在感更是薄弱。

千古仁君:漢文帝劉恆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藩王時期

漢高祖十一年,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

其後,劉恆便開始了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期間他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被治理得服服貼貼,民心大悅。

另一方面,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母親的悉心教導,養成了他謹慎沉靜的性格,這也為他此後妥善處理功臣問題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千古仁君:漢文帝劉恆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皇帝時期

西漢高後八年,呂后去世,忠於劉邦的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皇孫朱虛侯劉章兄弟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

考慮到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評估了諸王和外戚勢力後,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

於是大臣們派出使者去接劉恆到長安繼承皇位。

但是劉恆起初見到使者,並不是很高興,反而起了疑心。

屬臣們也意見不同:代國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為由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力排眾議,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

難以決斷的劉恆便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出現了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馬上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夏啟延續夏禹那樣。

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於是,劉恆初步決定入京即位。但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步步為營,深怕中計,喪命黃泉。

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

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恆,於是劉恆行進到達渭橋,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恆,劉恆亦謙遜回拜。

太尉周勃進言說:“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

宋昌說:“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面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

太尉周勃就跪著送上天子玉璽。

劉恆辭謝說:“請到京都代邸再議。”

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進入代邸商量即位的事情,期間劉恆西向兩次辭讓、南向三次辭讓,在五讓天下後,終於同意即皇帝位。

隨後劉恆讓劉興居清理宮掖,確保萬無一失,這才住進未央宮,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下定決心要儘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公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

這一系列措施,使得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

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

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裡。

而文帝則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

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發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

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

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漢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藉口免除了他的相職。

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丞相職務。

再後來,有人舉報周勃身披盔甲,懷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

周勃趕忙透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

漢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

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掌權以後,文帝以秦亡為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

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透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文帝君臣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實為漢朝甚至歷代皇帝中最優秀的守成之君。

小結

後元七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群臣上廟號為太宗,諡號孝文皇帝。

然即使身死,孝文皇帝亦牽掛著百姓,依禮古代君王死後百姓應當戴孝服喪三年,期間不能從事任何生產活動。

但是孝文皇帝怕耽誤了百姓的農事,特意下詔:皇帝駕崩,以日易年,百姓服喪三日即可。這種對於小民的關懷出現在皇帝身上是極為難得的。百姓感其恩德,甚至到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都自發地禁止破壞文帝陵墓。由此可見,文帝之德深入人心。

本期就到這裡了,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閱讀,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