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場境 不同心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不同場境 不同心境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悠然見南山》 清代 約300年前

陶淵明有許多關於菊花的詩句,比如“松菊猶存”“秋菊有佳色”“芳菊開林耀”等,更有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借菊花凌秋傲霜的品質表達自己的清高。

石濤仰慕陶淵明,畫了一組《陶淵明詩意圖》,畫面中這幅,完美詮釋了“悠然見南山”的詩意。

畫面除了人物、花葉外,幾乎全用藍色顏料塗染。

籬笆院中,黃色的菊花團團簇簇,陶淵明站在花叢中,摘下一朵正在欣賞。

而遠處的青山,正是明媚的南山。

紅頂藍袍

受寵若驚

不同場境 不同心境

張伯龍《紀恩圖》區域性 清代 約300年前

清代初期,大將楊捷因為參加平三藩(fān)、收臺灣、徵準噶(gá)爾等多次重要戰役,功勳卓著。

他去世後,孫子楊鑄世襲了職務。

公元1714年,楊鑄跟隨康熙皇帝到了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皇帝賜他可以乘船觀賞荷花。

張伯龍是當時隨行的宮廷畫家,忠實描繪了這個皇帝特賜恩寵的情景,所以名為《紀恩圖》。

畫中楊柳依依,荷葉田田,紅頂藍袍的楊鑄端坐於船中,他喜悅又拘謹的模樣躍然紙上。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不同場境 不同心境

徐悲鴻《歸去圖》區域性, 近現代 ,約60年前

徐悲鴻先生畢生致力於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但這幅畫,顯然是他在向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致敬: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這是中國文人的理想境界。

畫中這位藍衣隱士抬頭望著遠方: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裡飄出,倦飛的鳥兒也知道歸巢,日光漸漸暗淡,太陽即將落山。

現在,他手撫著松樹,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