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四傑之木華黎家族《札剌亦兒部(國)》與遼東百年

元世祖忽必烈初年(1260),木華黎(1170—1223)家族的札剌亦兒部(國)於遼西錦州一帶駐牧。

元中後期,數十年間,剌亦兒部勢力又逐漸向遼東推進。虞集有《送國王朵兒只之遼東》詩。納延《行路難》詩曰:“至正己丑(1345)年夏,右相朵兒只公拜國王,就國遼東。”陸友仁《送國王朵兒只就國》詩亦曰:“奕世名王策俊功,遠分茅土鎮遼東。”【1】朵兒只是木華黎六世孫。由此可知,最遲在元朝至正五年(1345)前,右相朵兒只當札剌亦兒部主(國王)時,木華黎家族“札剌亦兒國的王府”已遷徙至遼東。札剌亦兒部東擴與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平定乃顏之亂及建置遼陽行省有一定的關係。在平定乃顏之亂中,札剌亦兒部因功勳多著,封地擴大到了遼東,覆蓋了被消滅的叛王乃顏原有的地盤。

元朝遼東指遼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遼寧省開原和吉林省大部分地區。至元朝中後期,遼東已屬於元初四傑之首木華黎家族封地範圍史稱“札剌亦兒”部(國)。元未退出中原的北元太尉署丞相開原王納哈出(木華黎八世孫)繼續經略遼東。1362年納哈出率元軍從遼東入境朝鮮,以追剿劉福通、韓山童的紅巾軍沙劉、潘誠餘部為由,收復被高麗朝鮮佔領的三撒、忽面等女真居住之地,屢次擊敗高麗朝鮮都指揮使鄭暉,後高麗朝鮮以李成桂為東北面兵馬使,納哈出兵敗退回遼東。洪武八年(1375年),納哈出兵抵金州,其後數入犯,皆敗。洪武二十年(1388),朱元璋令馮勝領軍二十萬進逼金山,戰於今吉林省雙遼市金山至農安縣、

伊通河一帶,納哈出兵敗。明軍又派故元將乃刺吾勸降,納哈出見大勢已去,遂降。明廷以納哈出原遼東海西地盤封海西侯並賜以“丹書鐵券”,明朝開始在納哈出封地內的“信州(今吉林省公主嶺市)、一禿河(今長春市伊通河)”進行邏戎。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納哈出從明將傅友德往徵雲南,行至武昌,卒於舟中,其長子察罕改襲瀋陽侯,因太子朱標暴斃,洪武二十六年,納哈出長子察罕坐藍玉案被殺,納哈出次子佛家奴懼株連,去職隱居。

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明廷以納哈出舊部眾為主體設立了朵彥、泰寧、福餘兀良哈三衛,因福餘衛近鄰海西女真地,所以,福餘衛中編入了大量的海西女真人。永樂六年(1408)三月壬申:“戳兒河女直野人忽失夕、安苦等來朝,命忽失夕為福餘衛指揮僉事,安苦等為千百戶、鎮撫,賜鈔幣有差。”【2】

“元代的東蒙古,除箭內博士所考證肯定的西喇木侖上游的翁吉喇惕、亦乞列思兩部以外,洮兒河上游還有太祖的功臣折裡麥一族的兀良哈部,它南邊今阿魯科爾泌,札魯特方面,還有兀魯兀,忙兀兩部,東面開原、長春地方還有札剌亦兒部。”【3】

由此看來,元朝中後期至明洪武二十年(1287—1388)百年遼東,及今吉林省包括長春市在內的廣大地區一直是蒙元初“四傑”之木華黎家族“札剌亦兒”部(國)封地的範圍,由木華黎家族後裔經略。

【1】:引自謝詠梅著《蒙元時期札剌亦兒部研究》

【2】:引自《明太宗實錄》卷之七十七(《日抄本》五十五)

【3】:引自【日】和田清著 潘世憲譯《明代蒙古史論集》P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