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的柴為何念“zhai”而不讀“cai”?

對於王維的《鹿柴》,我們都很熟悉,其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更是讓人朗朗上口。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短短四句五言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鹿柴》的柴為何念“zhai”而不讀“cai”?

學過這首詩的人,有些人會把題目中的“柴”讀作“柴”,也有些人讀其為“zhai”,那麼究竟是“cai”,還是“zhai”呢?其實啊,這個“柴”在這裡的正確讀法是應該讀作“zhai”的,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它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用“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突出杳無人跡空廓虛無感。

第二句“但聞人語響”,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儘管“不見人”,並非一片靜默死寂。例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於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區域性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域性的、長久的空寂。

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鹿柴》的柴為何念“zhai”而不讀“cai”?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反應過來,原來這裡並不是沒有人住的,說不定它還是個隱秘的寨子呢。再來看看三四句: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

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區域性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域性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都能理解“柴”是讀“zhai”而不是讀“cai”了,你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