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一個男孩成為男人,是從反叛自己的父親開始的。換句話說,這整個冰山下的劇情,是獨屬於鍾秀自我覺醒的成長史,是他從little hunger 到great hunger的蛻變歷程。他放下了親情的藩籬,選擇了自己信奉的價值。往大了理解,這是一個獨立的人,走出原生家庭,走出意識形態,而真正實現內心自由的過程。

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一個超脫於社會規則的“蓋茨比”Ben,在內心體系裡默認了一套優勝劣汰的價值觀,於是以一種超然的姿態扮演了“城市秩序”的執行者。當然,是他理解的城市秩序,廢棄的塑膠棚應當被清理的自然道德,無用的人也該被清理。因此他每兩個月,殺害一個幾乎沒有社會關係的女孩,也即所謂的燒塑膠棚。一個在物質生活的底線苦苦掙扎的文藝青年鍾秀,糾纏在父親的案子裡,也在午夜狀態下迷茫。

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在與惠美的接觸之後,“愛”上了惠美。個人看法,我覺得只是他需要“有所愛”,而不是真正的愛。表面上看,這是鍾秀為了心中所愛惠美,追蹤調查Ben,並最終發現是Ben殺害了惠美,而且這個Ben還有些變態,喜歡用口紅殺人、還會收集女孩的飾品。最後,鍾秀正義的化身,殺了變態殺人狂Ben。但實際上,李滄東顯然對這樣的好萊塢爛大街劇情不感冒,他的劇情拉得很深。首先,這跟情殺與正義沒有半毛錢關係。正如我前面所說,鍾秀對惠美並沒有愛,他對母愛的缺失、對孤獨的恐懼,催生了他對惠美的羈絆,是需要有所愛,而不是愛。

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這一點導演做了許多暗示,比如惠美說鍾秀之前說她醜,鍾秀不記得;接機的時候,鍾秀把惠美的行李拿下來,惠美的猶豫,鍾秀並無表示;再及鍾秀在惠美走的時候,斥責他在男人面前脫衣服跳舞,說只有這樣的女人才會那樣做。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那口井,也就是惠美所說的,她七歲的時候掉進井裡,是鍾秀把她救上來,但鍾秀記不得。這之後,鍾秀四處去求證。惠美的家人、村裡的里長、鍾秀的老媽給了不同的答案,但答案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鍾秀為什麼要求證這口井?行為心理的角度,說明他並不完全相信惠美的話。

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故事只是Ben與鍾秀,惠美不過是化學反應中的介質。惠美是劇情的線索,是對主題的旁白。她不構成鍾秀的殺人動機,簡單地說,犯不著為一個前女友拼命。真正的殺人動機,其實是在鍾秀和Ben的互動中產生的。兩人最初相識,和最後那致命一刀,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最後一幕,Ben走向鍾秀的時候說:“惠美在哪兒,不是說我們三人再見嗎”。也就是說,鍾秀約Ben見面的理由,是他和惠美要見他。上帝視角地看,Ben已經把惠美殺了,這樣一個謊話的邀約,他為什麼要來?

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影片最後,有一個俯拍鏡頭,鍾秀在惠美房間裡打字,似乎是在寫他未完的小說。在我看來,那部小說裡承載的,就是他的great hunger。是什麼,我不知道。或許小說本身,就是他的great hunger。他想要去表達自己,真實的自己。電影最後,鍾秀一把火燒了車,就像紅高粱裡那片高粱地燃燒的情景,是復仇嗎?不,那是是生命張力的釋放,真實自我的燃燒。那個赤身裸體在冰天雪地裡疾馳的男人,實現了從little hunger 到great hunger的過渡,那種疾馳正如非洲部落的巫舞。

電影《燃燒》,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

這個片子的名稱叫做burning。燃燒什麼?沒錯,生命力。而當被問起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他的回答或許非常簡單:一個飢餓的人,只是本能地去找東西吃。這只是自然道德。這電影真的是又冷又猛,得吃點韓國狗肉火鍋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