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D發展歷史看發展趨勢,裸眼3D下一個風口在裸視三維智慧膜

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中,因為擁有對外界的影象感知能力,人們對三維影像技術追求的腳步從未停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基本梳理一下三維產業的發展過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3D發展歷史看發展趨勢,裸眼3D下一個風口在裸視三維智慧膜

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曾興起一股三維立體畫熱,這其實是三維影像發展史中的一個小插曲。之所以拿出來分析,是因為這些圖畫也是依據“兩眼視覺差產生三維成像”的原理而產生。當人體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讓兩副畫面產生一定差距時,會模擬出實際人眼觀察事物的體驗,由此會讓影象產生立體感。

當然這種粗淺的技術僅僅適用於靜止的平面圖像。真正產生動起來的三維影像,還是在電視發明之後,由此也促使了立體電視的產生,其問世時間也遠遠早於三維立體畫。

自從電視發明後,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將立體技術應用到電視上面,最初曾嘗試用攝像機拍攝影像,再用兩個獨立的影片通道傳輸到兩部電視機,每部電視機的螢幕上要安置一塊偏光板,觀眾需要用偏光眼鏡去觀察,以此來獲得較好的立體影像。

在20世紀50年代,在彩色電視興起後,科學家們開始將“互補色立體分像電視技術”應用其中,用加了濾光鏡鏡頭的攝像機去拍攝同一場景,在彩色電視機的螢幕形成兩幅不同顏色的影象疊加在一起,觀眾用濾光鏡觀察即可獲得立體電檢視像。

美中不足的是,濾光鏡技術的採用導致彩色資訊損失極大,再加上彩色電視機的“串色”現象,導致觀眾左、右眼的入射光譜不一致,很容易引發視覺疲勞。這種型別的立體電視並沒有得以廣泛普及,而後立體電視技術雖然有所發展,但是因為沒有在技術上獲得更深層次的突破,所以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的態勢,沒有成為3D產業發展的主流。

從3D發展歷史看發展趨勢,裸眼3D下一個風口在裸視三維智慧膜

20世紀80年代,彩色3D技術不斷髮展。人們發現採用不同顏色的濾光片進行畫面濾光,就可以讓一個圖片能產生出兩幅影象,其技術要比立體電視更為低廉,僅需要一副濾光片的眼鏡就可以實現,由此開啟3D眼鏡時代。與之而來的就是3D電影的繁榮,《阿凡達》、《地心歷險記》等立體電影票房因此大賣。

如今市場上有多種3D眼鏡。其中有色差式3D眼鏡,雖然觀看成本低,但畫面顏色丟失嚴重,觀看時間不宜過長;主動快門式3D眼鏡需要充電使用,畫素顯示完整,畫面解析度較高,但是價格較高,且畫面閃爍,長時間觀看會造成眼睛不適;被動偏光式3D眼鏡在電影院或3D電視中見得較多,價格合理,但對顯示裝置亮度要求較高,且不能全高畫質顯示,畫面清晰度也並不高。

再就是頭戴式3D顯示器。它其實是將顯示器與3D眼鏡的功能融為一體,利用左右眼分別顯示的方式,“製造”出近乎完美的3D立體視覺效果,為個人打造專屬的3D影院。目前市場上的幾款產品雖 然立體視效和沉浸感都不錯,但是笨重的裝置很容易對使用者造成疲累,會產生暈眩、畫面重影等感受,目前技術仍不成熟,且價格較高,所以沒有造成市場影響。

總體而言,這些3D眼鏡各有優缺點,因為技術仍未成熟,所以處於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不管是立體電視,還是3D眼鏡,都沒有將眼睛解放出來,直到裸視三維技術的誕生,才真正讓眼睛擺脫了裝置的束縛。裸視三維技術基本原理仍然是雙眼視差,是透過作為分光器件的光柵,把各自對應的影象的光線匯入雙眼,利用兩個影象存在的視差在大腦中形成立體視覺體驗。由於受技術所限,早期的裸視三維裝置在觀眾偏離位置時候,就會出現反視、重影、失真等現象,從而影響了觀看效果,一度成為該技術發展的瓶頸。

從3D發展歷史看發展趨勢,裸眼3D下一個風口在裸視三維智慧膜

目前國內外有很多大型企業都期望在手機、顯示器及LED等硬體設施中實現裸視三維技術,但是因為研發難度、產品成本等問題的限制,並未實現較大的突破。雖然有部分產品上市,但是由於價格過高,僅僅是部分有錢人的奢侈品,沒有獲得大面積的普及。尤其是在當前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移動裝置裸視三維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

為此,國內有公司另闢蹊徑,避開研發難度大、成本高的硬體設施,在裸視三維智慧膜上取得了突破。該技術仍然是利用雙眼視差及光柵技術原理,普通的智慧手機只需要覆蓋上三維智慧膜,即可實現裸視三維觀看體驗。這一技術的問世讓移動裝置裸視三維行業的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其成本極低,覆蓋面廣,還有緩解眼睛疲勞的作用,很容易獲得普及。有專家表示,該技術已成為移動設施裸視三維技術發展的趨勢,市場潛力巨大。

透過分析可以看出,裸視三維智慧膜讓人們擺脫了裝置的束縛,獲得還原度、沉浸度較高的三維觀看體驗,且不會對眼睛造成負擔,已經成為了三維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尤其是成本低、易普及的三維智慧膜更成為了當前移動設施裸視三維化的發展潮流,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值得廣大從業者和投資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