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一詞能包涵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性命雙修等功法嗎

如何學導引吐納

氣功一詞的創立及發展變化

上世紀五十年代,劉貴珍同志為“氣功”命名,從此氣功一詞被廣泛應用開來。但有人卻由此下結論:“從劉貴珍對氣功新的定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氣功概念的內涵由當初的呼吸之氣改成了人體的正氣、元氣。顯而易見,這種變化是純思辨的結果!”“成為今天氣功理論薄弱、氣功理論和實踐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這種觀點偏頗了些。

氣功一詞能包涵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性命雙修等功法嗎

劉貴珍同志推廣的《內養功》、《強壯功》等對呼吸有特殊要求,都是從呼吸入手來集中思想、排除雜念,從而使身心得到舒暢。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劉貴珍

將導引、吐納、行氣等諸多修煉方法統一名之為“氣功”,並明確解釋為調整呼吸的練習方法和功夫。這是“氣功”二字的最初含義。在這個含義下,用“氣功”二字來包容概括“靜坐”、“止觀”等功法,確如蔣維喬老先生所云“不妥當”。

就是劉貴珍同志的《內養功》等功法,也沒有觸及深層的本質特徵。

但是,劉貴珍同志將氣功推廣普及到民眾,使氣功成為千百萬人的健身法寶,並在群眾實踐的基礎上使氣功理論得到深入研究和發展,對此應當予以肯定和積極評價。劉貴珍同志對氣功定義最初的概括不準確,有些片面,這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正常過程。也只有積極地、勇敢地、嘗試性地進行這樣的歸納和概括,才能推動事物前進。

氣功一詞能包涵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性命雙修等功法嗎

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發展,劉貴珍同志在自己以及學員們的練功實踐中,也覺察了上述的“不妥當”。如,他在《氣功問答》中明確地說:“作功入靜為第一難事,非短時可得。”“氣功的作用主要是調整大腦神經,增強機體適應性,消除機體和外界環境的不平衡關係。”(見《氣功精選》人民體育出版社)

隨著氣功實踐的深入以及氣功典籍的挖掘,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到進入“氣功狀態”的景象,比如有人調息入靜日久,丹田發暖,氣感越來越強,更有人感覺到“氣”循經脈流動;大多數人則感到“正氣”充盈,百病自除。這些人自然將

氣功之“氣”從呼吸之氣改為人體內的“正氣”、“真氣”、“元氣”,這是人類認識的深化,是在實踐基礎上認識從低階向高階、由淺入深的發展。

劉貴珍同志接受這些思想並提出了“氣功”的新定義,這是他的進步,也是他的新貢獻,應當支援和肯定。

氣功一詞能包涵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性命雙修等功法嗎

當然,我們對“真氣”、“元氣”的認識是很膚淺的,尚未得到現代科學的證實。然而可以肯定,它是客觀存在的。揭示它的本質和內涵,正是二十一世紀科學的重大任務。

“性功”和“命功”適用於氣功這一稱謂嗎

重在修煉身軀形體,補損聚精,進而煉氣化神的諸多功法,屬於“命功”範疇。

重在修煉精神意識,倡導“趣向解脫”、“斷除煩惱”,追求明心見性,追求心安、心靜一波不生等功法,都屬於“性功”。

“形”和“神”是對立的統一,煉形聚精化氣的同時,“神”自然安詳自在;煉“神”的同時,形體功能必然得到改善調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絕對的“性功”和“命功”。任何一種功法的高階階段必定是“性”、“命”雙修。

氣功一詞能包涵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性命雙修等功法嗎

對於高階“性功”,“氣功”這一名稱還合適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性功”簡捷有效的修持方法是“元神”自覺觀照,在一天24小時內,時時處處保持“安詳”,不論行住坐臥、應事接物,都使心境敞開,返觀自身察照自己的意識活動,從而進入高度靜境,象蔚藍的天空“鳥過無痕”,又象清澈的湖水無波無紋,即所謂“寂而湛然”。

在這種狀態下,體內的細胞處於無干擾的自然狀態,輕鬆自在地進行新陳代謝,從而整個機體充滿生機,“內氣”、“元氣”毫無阻礙地發揮著它的功能,並得到養育、壯大。把身心這種徹底解放的舒適境況名之為“氣功狀態”,恰如其分。

氣功一詞能包涵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性命雙修等功法嗎

總之,氣功的精髓在“氣”。“氣”者“元氣”、“真氣”是也。它能包容導引、吐納、行氣、閉息、靜坐、止觀、養性等諸多功法,在現階段尚沒有更好的名稱可以取而代之。(高智仁)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