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75歲大臣,乾隆為什麼為他惋惜痛哭,然而知名度不如兒子!

清代時期的官員,在我們現在人眼裡還是有很多耳熟能詳的任務,其中一位比較知名的就屬乾隆時期的官員們。這大概是經書乾隆時期的事情比較多吧,以致這一朝代的大臣們也連帶著提升了“知名度”。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官員,他這一輩子都收到皇帝的重用,一生兢兢業業,但是可惜的是到了他75歲竟然還是沒有躲過這一劫,死在了上朝的路上他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

清朝75歲大臣,乾隆為什麼為他惋惜痛哭,然而知名度不如兒子!

對於這個名字或許有些人還覺得陌生,但是有一個人卻幾乎人盡皆知那人就是他的兒子劉墉,劉統勳的爺爺、父親各是順治、康熙朝的進士,而他當時有事雍正朝的大學進士,一家三進士,在算上自己的兒子劉墉也是當時乾隆朝的進士,可以說這一家是都是官宦人家。

清朝75歲大臣,乾隆為什麼為他惋惜痛哭,然而知名度不如兒子!

乾隆11年開始,劉統勳因在浙江一帶治水有一定的才華後來的到皇帝重用,緊接著就被升漕運總督,後因工作表現十分不錯,又被提為太子太傅,那可以說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啊。所以用現在話說就叫術業有專攻,治水應該有專門的水利人員。但是劉統勳僅僅是跟隨別人去實地學習過兩年,就能學以致用,還被委以重任,在山東、江南等地發水患時,都發揮了作用,怎麼能讓乾隆不滿意呢?

清朝75歲大臣,乾隆為什麼為他惋惜痛哭,然而知名度不如兒子!

另外劉統勳是一個特別正直的人他曾經在擔任左都御史時,連續參奏了兩位朝中大臣,張廷玉和納親。這二人都是曾得到雍正器重的大臣。其中張廷玉當時已是大學士,雖是漢臣,但是卻被雍正許以可配享太廟的恩典,是漢臣中最受器重的大臣,還是三朝元老。納親雖然沒有張廷玉的名頭亮,但他是開國元老額亦都的曾孫,曾被加封為一等公,他自己又是兵部尚書。這二人的地位和背景,在朝中能輕鬆碾壓眾人,但是他們卻都被劉統勳彈劾。劉統勳向皇帝參奏,說他們不夠謙卑,舉薦和自己親近的人,仗著權重,獨斷專行。這些罪名遞上去後,他還給皇帝兩個建議,希望至少在三年內不要給張廷玉再升官,對納親應該不留情面的批評,令其改正。乾隆對劉統勳的建議非常重視,後來他將這兩位重臣革職,又把劉統勳的諫言公開,向所有臣子表揚他敢於直言的率真個性。

清朝75歲大臣,乾隆為什麼為他惋惜痛哭,然而知名度不如兒子!

由他工作期間的多次突出表現,也得到了乾隆的認可,對他一再提拔,後來升至軍機大臣,成了大清國的宰相。值得一提的是,古時做官,可沒有現代的退休年限,皇帝一日不准許告老還鄉,就得堅持一日。而劉統勳就是工作了一輩子,後來死在了去早朝的路上。在他75歲這年的冬天,如往常一樣,轎伕們早早地抬著他去早朝,結果剛要進宮,轎伕們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傾倒,馬上停下來檢視,發現他已經閉上眼了。

清朝75歲大臣,乾隆為什麼為他惋惜痛哭,然而知名度不如兒子!

訊息傳進宮後,乾隆馬上派人送藥和太醫到宮外診治,結果發現這位大清宰相已經撒手人寰,再也沒法進宮面聖了。皇帝為此非常心痛,還親自去劉家弔唁,並追封他為太傅,賜諡號“文正”。這個諡號,是大清文官死後最大高級別的諡號,也代表皇帝對他品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