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原創:唐封葉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說起秦人的都城,大家首先會想到咸陽,多數人也只知道咸陽。其實自周孝王封非子、秦人建立附庸政權開始,一直到秦朝滅亡,共歷時約700年,咸陽只是秦人最後一個都城,作為秦都的時間不過140多年,只有秦政權壽數的五分之一。在歷史上,有秦人“九都八遷”之說。那麼兩週時期秦人的九個都城究竟都在哪裡,每個都城被使用了多少年,秦人又為什麼屢次遷都,本文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秦人的起源和早期歷史

在正文開頭,我們有必要先說說秦人的起源和早期歷史。

秦人本是東夷後裔,秦人的始祖故事“女修吞卵生大業”與商人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幾乎如出一轍。大業之子就是傳說中輔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伯益因治水之功被賜予嬴姓,他最初的居住地在今天河南東北角的範縣一帶。4000多年前那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潤,伯益一族收穫了穀物後,就把穀穗放在石臼裡舂搗,以取出穀粒,所以被叫做“秦人”。因為“秦”在甲骨文裡寫作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就像兩隻手拿著一隻杵,在搗下面的兩棵禾。範縣也即最早的“秦”地。

伯益死後,他的後代流散四方。夏末,伯益二兒子若木的後代費昌,以成湯御手(司機)的身份參加了商人滅夏的“鳴條之戰”。因為開國戰功和秦人與商人的近親關係(都源自東夷集團),嬴姓一族在商朝頗受重用,混得風生水起。商朝第九位君主太戊在位的時候,伯益大兒子大廉的後代孟戲、中衍(yǎn)也得到賞識,都做了商王御車的“司機”。

商末,中衍的後代中潏(jué)被商王(大約是商朝倒數第二位王帝乙)封在商朝西部,也就是今天山西省南部的霍太山一帶,替商朝抵抗戎狄、保衛西部邊疆。中潏的兒子叫飛廉(又寫作蜚廉),孫子叫惡來。那時費昌也有個著名的子孫叫費仲。眾所周知,費仲、飛廉、惡來三人都是商紂王駕前的寵臣和紅人。

後來武王伐紂,惡來和費仲因效忠紂王,力戰後被周人俘殺。飛廉因出使在外躲過此劫,先是潛回封地霍太山,幾年後又追隨商王子武庚(祿父)發起反周叛亂,最終被東征的周公旦斬殺於東海邊。作為對“前朝餘孽”的懲罰,周公旦將飛廉小兒子季勝在內的飛廉族人千里發配到西部邊陲邾圉(今甘肅甘谷縣西南),讓他們為周人戍邊防禦戎人。邾圉因此成為周代秦人在西部的第一個落腳點。

周代秦人建政後的“九都八遷”

秦人第1都:秦邑(今甘肅清水縣北)

起止時間:約前890年—前822年(歷時60餘年)

居住君主:非子、秦侯、公伯、秦仲4人

很多人聽說邾圉在甘肅省,可能自然而然地把那裡想象成一個黃土滿天、不長寸草的乾旱荒涼地方,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如果現在您來到甘谷縣西南的古坡鄉一帶,會發現那裡是一片高原草原,森林茂密,水豐草茂。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黃河流域氣溫比現在普遍要高兩三度,而且自然沒有受到人為破壞,所以當時邾圉的水土風貌比現在要更好上一截。飛廉族人在邾圉當地開墾土地種植五穀,並放牧牛羊馬匹兼營畜牧業,生活逐漸安定。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甘谷縣朱圉山

周成王時,成王寵信季勝的長子孟增,封其於皋狼(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西北);周穆王時,穆王又重用孟增的孫子造父,封其於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東北)。因此西部嬴姓人在周朝的政治地位逐漸有所提高。

周朝自第七代天子周懿王開始,國勢日衰,四方戎狄交替入侵。西方戎人侵擾周朝時,仍居住在邾圉一帶承擔戍邊任務的嬴姓飛廉後人肯定是首當其衝,自此以後他們與西戎之間的衝突也日益頻繁、激烈起來。因為嬴姓在當地已經居住四、五代人以上,邾圉一帶早已經成為他們的家園,所以他們不但是在為周人作戰,更是在為自己而戰。就這樣,不斷的衝突和戰爭,逐漸讓身處西部軍事一線的嬴姓飛廉後裔們養成了英勇彪悍、堅韌執拗的性格。

西周第八位天子、周懿王叔父周孝王上臺後,為增強軍力,非常重視改善馬政。當時飛廉長子惡來的後代、飛廉的七世孫非子居住在邾圉南面的西犬丘(又名西垂),也就是現在甘肅禮縣東部一帶。孝王聽說非子善於養馬的名聲,又得知他是穆王時首席御手造父的本家侄孫,於是就任命非子主管汧(qiān)水、渭水交匯處的朝廷牧場(在今天陝西寶雞市東)。這非子還真沒給推薦人和叔祖造父丟臉,在他管理下,朝廷的馬兒被養得膘肥體壯,馬群也迅速繁殖壯大。為獎賞非子養馬之功,周孝王就把一個叫“秦邑”的小城邑封給了非子。話說這秦邑在哪裡呢?它就在西犬丘東北方向約百餘公里處,也即今天甘肅清水縣城北的李崖遺址一帶。因為地方小(方圓不足五十里),夠不上諸侯的標準,所以當時的秦只算是“附庸”,“附庸”沒資格直接跟朝廷打交道,只能依附於某諸侯國。這個處在“秦邑”的附庸小政權,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秦國”的最初雛形!

非子去世後,他的兒子秦侯、孫子公伯、曾孫秦仲先後接班,都在秦邑做“城主”,為周人御邊。

秦人第2都:西犬丘(又名西垂,在今甘肅禮縣東)

起止時間:前822年—前777年(歷時46年)

居住君主:秦莊公、秦襄公2人

周宣王初年,秦仲奉周天子之命討伐來犯的西戎,不幸戰死。秦仲之子秦莊公等五兄弟立志為父報仇,他們帶著本族族軍和從周朝借來的7000周軍反攻西戎,一舉收復本族舊地西犬丘(在今甘肅禮縣東大堡子山遺址)。周宣王聞報大喜,就順勢把西犬丘也賜給了秦莊公,並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西犬丘又名西垂)。就這樣,秦人的地盤陡然間擴大了數倍,不久秦莊公就把都城從秦邑又搬到了祖居地西犬丘。西犬丘於是成為秦人的早期“聖都”。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大堡子山遺址(西犬丘)

秦人第3都:汧邑(在今陝西隴縣東南)

起止時間:前776年—766年(歷時11年)

居住君主:秦襄公1人

周幽王四年、秦莊公四十四年(前778年),西垂大夫秦莊公秦其去世,隨後他的二兒子繼位,這就是秦襄公。兩年後(前776年),可能是為了補償把君位讓給自己的大哥世父,秦襄公把西犬丘城讓給他居住,自己則遷都到隴山東邊的汧邑(在今陝西隴縣東南)。而且汧邑離當時的周朝都城鎬京也更近。不過當時秦人宗廟還在西犬丘,汧邑僅是陪都性質。

不久,因周幽王廢除出身西申國的申姜王后和太子宜臼,寵信褒姒和伯服,周朝和西申國發生嚴重衝突。據“清華簡”《系年》記載,先是周軍圍攻西申,後來西申招引犬戎反攻周朝,殺死周幽王。期間秦襄公曾將兵救周,後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開“空頭支票”賜予秦人“岐山以西之地”,秦人正式立國。

接下來的幾年裡,秦襄公率領秦軍馬不停蹄地與渭河平原西部的戎人部族交戰,也收復了若干塊被戎人佔領的土地。秦襄公十二年(周平王五年、周攜王五年、前766年),秦襄公率領秦軍討伐戎人,打到了周人的龍興之地岐山腳下,戰鬥中秦襄公本人可能受了傷,史書說他死於軍中,沒能看到秦人佔據平王許諾的所有土地(即岐山以西)的那一天。

秦人第4都:汧渭之會(在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千河鎮,古汧水西岸)

起止時間:前762年—715年(歷時48年)

居住君主:秦文公、秦憲公2人

秦襄公去世後,其子秦文公繼位,最初居住在秦人“聖都”西犬丘的西垂宮中。他也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念念不忘打下平王“賜予”的岐山以西之地,實現秦國的東擴大業。於是秦文公三年(周平王八年、周攜王八年、前763年)年底,文公以打獵為名,帶700將士出宮東行,翻越隴山,進入渭河平原的西端。秦文公四年初,他們來到了所謂的“汧渭之會”,也就汧水(今寫作千河)和渭水的交匯處,在今天陝西寶雞市一帶。

兩河所夾的三角洲,土地自然十分肥沃,這裡又是當年非子為周孝王養馬的舊地。於是秦文公拍板,命令在汧渭之會修造宮室房屋,然後定居於此。這時西犬丘依然保留秦人的宗廟,不過秦國的政治重心實際已經東移了。

秦文公在位50年去世,熬死了兒子靜公,由孫子憲公繼位。

秦人第5都:平陽(在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陽平鎮,古汧水東岸)

起止時間:前714年—前678年(37年)

居住君主:秦憲公、秦出子、秦武公3人

秦憲公二年(714年),秦憲公基於向東擴張的既定國策,又在古汧水東岸(今寶雞市陳倉區東部)修築了一座新宮——平陽宮,並遷居那裡。值得一說的是,無論在汧渭之會還是在平陽,秦君都是先蓋一片宮殿群居住,並沒有修築相應的外郭城牆。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秦國國力有限,另一方面更是受秦人不斷追求擴張的精神所影響——秦人正在不停東進,誰知道會在一個地方住多久?

接下來,秦憲公追尋爺爺開拓的腳步,繼續掃蕩渭河平原上的各種敵對勢力。經過憲公十餘年征戰,秦國的東界從岐山一帶推進到豐鎬一帶,東擴了約200裡,渭河平原的三分之二都被秦國佔領。

可惜秦憲公英年早逝,22歲就死了。當時擔任秦國大庶長的三個權臣弗忌、威壘和三父為了長期控制國政,廢長立幼,擁立了年紀最小、當時僅5歲的出子做了秦君。秦出子六年,費忌等人弒殺秦出子,又擁立憲公長子武公。秦武公三年(周莊王二年、前695年),原本唯唯諾諾的武公突然發難,逮捕了弗忌、威壘和三父這三個權臣。實現親政後,秦武公先後在邊地設定了冀縣(今甘肅甘谷縣南)、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南)、杜縣(今陝西西安市南)和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等縣,加強了對國土的控制。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未完待續,敬請留意下篇)

下篇地址: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