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出色的美食,不一定是昂貴的食材,而是能把日常隨處可見的食材製作得可口。鹹鴨蛋這種樸素的美食,千年來一直撫慰著中國人的腸胃。

《風味人間》的《顆粒蒼穹傳》中用鏡頭描繪了全球各種以“卵”為材料的食物,其中最接地氣的莫過於鹹鴨蛋。

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鹹蛋,又被稱為醃鴨蛋、鹹鴨蛋、醃蛋。最早的記載來源於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中:“浸鴨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古時的人用鹽來醃製食物,多是為了延長保鮮期,讓人們不管在食物豐盛還是匱乏的日子裡都保證足夠的能量攝入。鹽和蛋白質在時間的作用下發生了奇妙的反應,給鹹鴨蛋增加了翻沙、流黃等獨特的風味。

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許多都逃不開鹹鴨蛋的魅力,我們一起來看看:

《齊民要術》 賈思勰

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齊民要術》是北朝北魏時期到南朝時期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由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在世界農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國現存最早並且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書中管鹹鴨蛋叫“鹹杬子”,用杬樹汁浸,“鹹徹則卵浮”。意思是用浸泡得透徹了,鴨蛋就否起來,就能夠吃了。杬樹據記載則是一種喬木,具體是哪一種就不可考究了

《隨園食單》 袁枚

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隨園食單》是清代一部重要的美食錄,也是被眾多食家奉為經典的著作。書中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描寫的菜餚多大326種。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隨園食單》裡描述過鹹鴨蛋: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章太炎與臭鹹蛋

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章太炎

章太炎是我國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晚年,章太炎生活拮据,時常交不起房租,被房東催得急了,章太炎就會寫一幅字,讓夫人變賣以交房租。但他總覺得這樣有辱斯文,不是不得已一般不會寫。

某天好友到訪,提出給20銀元章太炎寫兩幅字,恰逢章太炎發愁房租的事情,就爽快答應。之後慕名而來的求字者無數,但章太炎沒再動過筆了。

畫家錢化佛聽說了,當即說:看我出手,只要幾文。於是錢化佛去買了幾個用牛皮紙包好的臭鹹蛋,走到章太炎面前跟他說:如果章公給我寫幅字,這包東西就歸你了。章太炎攤開一看,馬上搶過去並表態:你要寫什麼,只管講!

《端午的鴨蛋》汪曾祺

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汪曾祺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這篇散文,真的一定要看看。出生在鹹鴨蛋之鄉高郵的大文豪汪曾祺,曾為鹹蛋寫下了一篇堪稱最佳賣貨文案的《端午的鴨蛋》,裡面那段對鹹蛋的描寫簡直絕了: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鹹鴨蛋,穿越千年的美食與文人的故事

汪曾祺的文章裡,把故鄉、端午習俗、孩童時代的快樂用一隻美味的鴨蛋串聯了起來,“吱”的一聲,讀者眼前就彷彿看到一個孩子認真搗鼓著鹹鴨蛋,筷子頭插下去、蛋殼破開、鴨蛋黃的油冒出來的場景就在眼前。而高郵人端午的風俗在食物的香氣中體現: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12。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總是那些隨處可見的小吃,最能讓人回味無窮,在我少年時期,半個鹹蛋配一碗白粥,就是一頓心滿意足的早餐,回想起來,沙沙的口感的蛋黃配著濃稠的白粥是那個青蔥年代的一抹亮色。《東京夢華錄》與美食家蔡瀾也有過對鹹蛋美味的描繪,鹹香撲鼻,唇齒留香。

回不去的是青春,留得住的是美味,串聯起1000多年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鹹鴨蛋,依然在市井活躍,撫慰著一顆又一顆嚮往美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