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說明:本文是鄙號昨天釋出的《千古第一詩的《關雎》應該怎麼讀,到底好在哪兒?》的續作。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關雎》的第一章。指出第一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以“起興”的方式,從“所見所聞”引出“所思所想”,並給予我們一個關於美好意中人(淑女)的想象。那麼詩又是怎麼展開兩個人的關係呢?讓我們接著看第二章: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第二章)

這幾句詩歷來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其中許多穿鑿附會的說法古人已經反駁過了,我們就不必再管它,現在只從詩本文去理解。我們先來觀察一下詩的理路。

首先,我們應當注意到,此時,詩人從第一章結束時的心緒陳述又回到了現實情境。“參差”是長短不齊的樣子,“荇菜”是一種細長的水生植物。詩人看到長短不齊的荇菜在水面上或左或右雜亂無序地漂流著。這兩句同時具有“比”和“興”的作用。比喻什麼?我們一會兒再講。現在先往下看。

《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荇菜,見細井徇著《詩經名物圖解》

“寤”是醒著的意思,“寐”是睡著的意思,“寤寐”可引申為日日夜夜、時時刻刻之意。(見程俊英《詩經注析》)“寤寐求之”就是日日夜夜都在想著如何追求她。既然日日夜夜都在想著如何追求,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就導致日夜思念,無法入睡。“寤寐思服”的“思”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而“服”才是思念的意思。“悠”是長的意思,“哉”是語氣詞,“悠哉悠哉”說的是“心中的思念和憂傷是那樣的深長啊”,以至於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無法入睡。

讀到這裡,我們再回過頭來琢磨一下“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個興句所包含的情感和比喻。這下就很清楚了,長短不齊的水草雜亂無章地漂流著,使詩人想起的正是自己對意中淑女無法理清的深長思念。

《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方玉潤著《詩經原始》

這一章寫思念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不僅情真意切,而且節奏婉轉,十分動人。特別是“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緊承上文“寤寐求之”,情緒更深一層,詩意波瀾頓起,引我們忍不住隨詩人一同嘆息。賀貽孫說:“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復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絃乎。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見《詩經觸義》)方玉潤說:“通篇精神扼要在此,不然,前後皆平沓矣。”(見《詩經原始》)都是很有見地的看法。

第三章自“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始,至“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終。為了方便閱讀,我們再引述一遍: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第三章)

《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四部叢刊影宋本《毛詩·關雎》

“芼”也是擇取採摘的意思。第二章寫到“輾轉反側”,追求之意,思念之情已經寫出兩層,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於是詩人乃翻轉筆墨,進而寫起想象兩人如果真的締結姻緣該是如何幸福美滿。

詩人為何又從“參差荇菜”寫起呢?這種寫法雖然是出於音樂的需要,是《詩經》中常見的重章復沓的手法,但也未必沒有現實情境的依據。

我們不妨再次重構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情境。詩人看著漂浮在水面的長短不齊的水草,想起自己對窈窕淑女的思念也正如眼前的水草一般悠悠不絕,他帶著傷感的心情屈身蹲下,如同想要撫慰自己“求之不得”的心緒,不自覺地隨手撈取那些漂浮的水草。我們可以想象,當他把水草抓在手中時,很有可能就想起若是求得意中的淑女那又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興許此時詩人的臉上還掛著微笑呢!

於是這一章的感情乃為之一變,由上一章的感傷一變而為愉悅。詩人想象著如能和那位窈窕淑女在一起,他將“琴瑟友之”。友,就是親愛的意思。但這種親愛是有節有度的,不是整日價膩在一起。鄭玄說:“同志曰友。”同志,也就是有共同的追求的意思。於此可見,詩人所向往的是愛情生活是雙方相互知心知意那一類的。

《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琴瑟友之”之後,詩句復沓一遍,以“鐘鼓樂之”結束,感情得以再度往上升一級。琴瑟音小,是兒女間的私語;鐘鼓聲洪,是廟堂上的典禮。在周代,“鐘鼓”是“金奏”,是天子諸侯在盛大祭祀、宴饗典禮時所用的禮樂。因此,“鐘鼓”暗示了作者乃是統治一國之君主的貴族身份。“鐘鼓樂之”,從字面上講固然最可能是詩人想象的堂皇莊嚴的婚禮場景,但也暗示了君子和淑女的結合帶來家齊國治的繁榮氣象。詩的境界到此乃變得宏大。所以,《毛詩序》說《關雎》是讚美“后妃之德”,雖無切實的證據,但也並非全無道理。

《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曾乙侯墓出土的戰國編鐘

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話雖然主要是評價這首詩的音樂的,但其實也適用於這首詩的情感狀態和美學特徵,可以說是對這首詩最經典的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愉快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痛”,就是說詩的情感保持在節制、中和的狀態上,體現了某種平正的性情。那麼,最後我們就來看一下《關雎》到底是如何實現這種情感狀態和美學特徵的。

《關雎》這麼美這麼動人,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孔子畫像

我們姑且把感情的變化比作波浪的運動。

詩的第一章,詩人的感情基本上是平和而愉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看不出感情來,此時水面是平的;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流露出愉快的感情來,水波上揚,但並不很強烈。

到第二章,浪頭就開始往下走,“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感傷的情緒已經很明顯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越發感傷;到“輾轉反側”,就非常傷心了,可以說下伏到底部了。

第三章,隨著美好想象的展開,愉快的感情再次出現,到“琴瑟友之”,愉快感情的強度就已超過了第一章。此時復沓一遍,猶如第二個浪頭趕了上來,與第一個疊加,愉快的感情得到加強,至“鐘鼓樂之”達到頂點。

於此可見,這首詩在情感的處理上是極有章法的,深得一唱三嘆的婉轉韻致。也正因為愉快和感傷兩種感情相互牽制,才有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效果,使全詩的感情變得複雜而有層次,不單調乏味。

讀詩,除了要讀懂詞句外,還要調動想象儘量還原詩人當時的情境,設身處地去體察詩人的感受,再反過來品味詩句的韻味。

溫馨提醒:此為鄙號《詩經》解讀系列第二篇,歡迎各位看官收藏、點贊、關注。